网站公告
市县教育局长访谈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市县教育局长访谈
坚守教育的良心——访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局长赵昌伦
添加日期:2014/4/23 16:53:00   浏览次数:1610   文章来源:本站   加入收藏

坚守教育的良心——访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局长赵昌伦

  以前提起毕节,记忆中是西部大开发的形象,贫困、落后,当地人看到它真正的变化还是近几年的事。如今谈起毕节,马上会与一个词联系到一起——“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试验性在于,它既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又是“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试验区”的特殊身份让毕节成为了全国经济和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城市。对于教育,毕节人思想创新、机制创新,以此推动教育的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良心教育。

     “我们的课改才试水一年多,但是我坚信,毕节实验四中的课改一定会成功,毕节山区的课改一定会成功……”毕节市直属第四实验高中校长谭刚说起自己课改的决心,信心满满。

  毕节第四实验高中是毕节课改的先行试点学校,如那些同样在区域内引领改革的学校一样,在开始的时候感到孤独。但是,他们是幸运的,毕节市教育局长赵昌伦高度关注他们的课改,扶持他们的课改,因为赵昌伦认为,“发展教育的前提首先是提高质量,要想提高质量,只能课改”。

  与贵州其他市州一样,毕节还处于教育的“基础”建设阶段,但是他们充分利用“教育试验区”的优势,通过课改赶超其他市州。

  以威宁县为例,该县把建设优质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抓手。全县每年本着“全员参与、层层评价、广泛研讨、规范选拔”的原则,通过自下而上、层层评比、层层打磨、层层推荐,参加县级评比后,再通过自上而下、层层示范、层层引领、层层交流的方式开展优质课评比研讨活动。

  他们按照新课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求,围绕“参与”、“分享”,全面进行小组有效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益,全面夯实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威宁实践表明:只有坚守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素质教育才不会走偏。毕节市教育局副局长谢祥贵说:“从目前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生考上理想大学,也许是其将来就业谋生最为便捷、最为保险和最为现实的途径。看不到这一点或者视而不见,就不是唯物主义者。”但他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适当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知识学习,而是更强调知识应用、综合和发现,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热爱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强调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成长的主要资源。

  光靠批判解决不了应试教育的问题。毕节教育人相信,只要教育始终以育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主旋律就一定能在学校、在课堂、在社会唱得更响,更有生命活力。

  

  记者:作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毕节在素质教育实践探索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赵昌伦: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既久远又常新的话题。其实,素质教育本应该是最宽容甚至是自由的教育,而不是一些喧嚣被另一些喧嚣所盖过。如果期望孩子人格健全、学业有成、特长彰显、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基于每一个学生,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幸福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生命拔节向上。

  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凭着对山区教育的执着,尝试着利用各自的优势、特点迈出自己的步伐,成为毕节教育试验区多元开放式教育的先行者。我举几个例子。

  作为毕节市最早通过“两基”验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金沙县,通过“两个六”转身迈向素质教育。一是“六个转移”:在培养目标上,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移到面向发展学生素质上来;在教学对象上,由只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转移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在教学要求上,由统一要求的“一刀切”转移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上来;在教学方法上,由“填鸭式”的满堂灌转移到运用“635”、“636”等导学模式上来;在教学观念上,由教师为主体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在教学研究上,由重视研究教法转移到重视研究学法上来。二是“六个树立”:重新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树立新的课程观;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新教学观;重新认识学科与综合的关系,树立新的知识观;重新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树立新的评价观;重新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树立新的价值观;重新认识知识与经验的关系,树立新的学习观。这“六转六树”实际上是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没有思想的深刻变革,就不会有真正的实践行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006年,七星关区41个镇(乡、办)中学、中心校开展长达3个月的巡回培训座谈,鼓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索活动。也是从这一年起,该区每年都聘请专家对区内科技类教师进行科技创新专题培训,大大提高了区内中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质量。

  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学得开心,威宁县教育局着手筹划并实施“五心”教育与文体活动等有机结合的“大课间”活动。他们按照“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自美”的原则,以“自创新品、打造精品、构建品牌”为统一要求,让全体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都能“笑起来、诵起来、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美起来”。此外,毕节市民族中学以《乌蒙欢歌》为主体的“大课间”舞操、七星关区六小把校园每个角落都利用起来的“大课间”自由舞动等,都构成了试验区中小学课间的“精彩10分”。

  素质教育并不像我们一厢情愿的那样,总是以诗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一切新事物、一切值得做的事,都很难在成果出来前得到认可,我们需要践行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记者:上任刚一年多,您说过现在是最困难的阶段,难在何处?想办一种怎样的教育?

  赵昌伦:毕节整体的教育现状是基础设施不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校长的管理水平亟待提升,这些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在积极进行着改进和探索,通过贷款建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职教城,再过几年,这里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不止一次,台湾作家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的那句话,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她说:“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而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北京四中语文教师李家声说过:“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

  教育真的是良心事业,我们应该拿什么守住教育的良心?如果我们时时、事事都能从心底做到明白职业的危险性,呵护好每个孩子的心灵,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的守住了教育的良心,我们才可以告慰每一个像张晓风一样的母亲,把孩子交给我,我能够对得起你的信任与托付。

  

  记者:问题很多,但也有一些新的挑战和机会,毕节作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您认为应该改什么?创什么?

  赵昌伦: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改质量。质量不是狭隘的升学率,而应赋予它更宽泛的内涵,质量应当是全面的、复合的质量。对学校来说,学生成人,成为合格的,身心健康的公民是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创新精神、有尊严地活着也是质量。

  我现在手上有4本书:《教育大国的崛起》里面翔实的数据,把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体现出来;《谁为中国教育买单》讲述高校扩招后,政府该怎么做;《拷问钱学森之问》列举中国教育的很多弊端,还有一本是《新教育风暴》。这些书一方面体现中国教育的成就,但也拷问着中国教育的质量,考上清华是质量还是培养健全的人是质量?

  对整个毕节市来说,提升质量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学前教育示范园建设等。接下来,我们要做这几方面的事情。

  改观念。质量评价体系发生变化后,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而理念决定观念,教育者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

  创新机制。在教师行政管理体系方面,黔西县做得比较好,由县委副书记牵头,把“单位人”改为“系统人”;在教育投入机制上,积极引进民办资金,让民办学校教师保留公办身份,和公办教师享受一样的待遇,激励民办教育发展,此外每年还设立500万元奖励基金给民办教育;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如七星关区引入的梁才学校,投资约有3个亿,现在我们正和北大青鸟逐步达成协议,对薄弱学校进行托管。

  创新评价机制的改革。我们已经开始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结果向社会公布。这样做的目的是引领、引导社会对学校的再认识,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不能仅仅看学校的成绩,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单纯让别人评价,而应引领别人的评价。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名师、名校长的打造工程,引领两支队伍的方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市政府单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经费,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市评选师德标兵,提高教师的事业自豪感与责任感。

  以上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均衡不是拿高的和低的比,而是拿低的和高的比,实现有质量的均衡。我们正准备做的是利用优质资源,实施班班通工程,通过网上教学,做到优质资源的扩大,同时实行集团化办学,将优质的管理理念辐射到更大的范围。此外,还要引进外面的优质资源,通过城镇的优质学校和农村优质学校的结对与帮扶,实现教师的交流,尤其是通过让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在城区学校跟班、挂职,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记者:就像您所说的,质量不等于升学率,但教育走到今天,越来越远离我们本来的目的,有些概念甚至被“妖魔化”。在我们思考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触及最朴素的教育概念,重新定义它们,在您的谈话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得到,比如您刚刚对“均衡”、“质量”两个概念的再认识,借这个机会,请您也谈谈对“教育”、“教学”、“学生”这几个老词的新解读。

  赵昌伦: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化和育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人的一种塑造,或者说是把一个自然人变为文化人、社会人的过程。如果说动物性是人的本性的话,教育就是对人的本性、人格、德行的塑造。好的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实现社会人、文化人的发展。

  教育要回归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把人从苍白的变成丰富的,把人从动物性的变到有人性的、有德性的。

  教学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无论哪种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失败的教学。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在卫生学校当校长时,要求学生科、班主任对每一届、每一班学生的基本状况(性别、年龄、心理、家庭背景、成长经历)进行分析,形成成长报告。校长要整体把握,班主任要建立班级管理措施,这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差异,并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学生首先是一个“人”。培养学生爱的教育,即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岗位、爱他人、爱自己的“五爱”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做人、做事的行为。我们也已经把公民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逐步形成课课都是德育课的局面。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