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市县教育局长访谈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市县教育局长访谈
对话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光胜
添加日期:2014/4/23 16:38:23   浏览次数:1687   文章来源:本站   加入收藏

对话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光胜

  比起很多“外行”的教育局长,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光胜对教育似乎更有发言权。当过初中校长、高中校长,常年带毕业班的他,在去教育局赴任的前一天还在学校上课。也正是这样“泡”在教育里的内行人,深知教育的现状。因此,他上任不久,就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大为惊异的事情——启动樊城教育“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即以区域性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干,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两翼,以此致力于把樊城打造成为一座“学习之城”。

  2012年年初,樊城区首批6个试点学校成为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2012年,可以说是樊城教育的课改年,也是樊城教育内外舆论沸腾的一年。

  面对怀疑乃至指责,刘光胜非常坚定。他依然有条不紊地做事,只是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说服”。家长不明白课改,刘光胜专门找家长座谈,说得对方心服口服;教师不理解课改,刘光胜就搞辩论赛,让道理越辩越明;校长不践行课改,刘光胜也有办法,他专门成立了“樊城日新校长论坛研究会”,让校长们转变观念,做到“日日新”……他不仅朝学校、校长、教师开刀,还开始改变教育局机关的管理方式,提倡人人自主管理,每周固定反思,重大决策绝不“一言堂”,而是由联席会议决定。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他的教育追求:把快乐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幸福工作的权利还给教师,把行政管理的权力还给科员,这是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

  “只有确立每个人的主体地位,点燃每个人的激情与创造力,才会有‘学城’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刘光胜说。

  课堂改革——“双成”教育的载体

  中国教师报:您当过多年校长,教过多年高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曾是传统教育中的成功者,为什么会一下子就认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并坚定地在全区进行推广?

  刘光胜:过去几十年中,我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教书。从初中到高中,送走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由此我深切体会到,现行高考制度下,大多数的校长和教师都把学校教育变成了考试的专项工作——学生通过考试获取分数,教师通过学生考取高分来成就自己的业绩。几乎所有的人都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从事教育就是让学生学知识,考高分,其他什么都看不到。可以这么说,考试牵引着所有人,大家把关注点都放在了知识的传授、分数的获取上。在大多数人看来,学生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这些孩子成才了。但是不是这样就足够了?当然不是。当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的成才时,却忽略了成人的问题,马加爵事件就是例证。

  在基层担任校长的时候,我就常思考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不仅要追求孩子的成才,更要关注孩子的成人,使教育变得更科学、理性和完整。我特别喜欢跟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只要有思想,有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想改变的人。比如说,在严寒的冬天,我们关上屋门,在里面升起炭火,也能让我们这个小环境温暖如春。担任教育局长后,我就在想,有了这个平台,就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履行好让孩子既成才又成人的职责。正是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成”教育。此后,我们用了很大的精力来寻找“双成”教育的载体,直到发现了课堂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事实证明,单纯、孤立地搞“双成”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这个主阵地抓好,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孩子成长成才的“双成”目标。

  

  中国教师报:据我们所知,早在2011年,樊城区就开始在部分学校推行“三究四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效果如何?

  刘光胜: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大家非常清楚。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此,我们根据樊城区的实际情况,开始了“三究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这种以个体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启发引导探究为核心思想,以导学、独学、互学、评学为基本流程的教学方式,旨在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

  一开始,我们不知道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准确性、实效性,所以只在两所学校个别班级做实验。我限定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必须服从于“学”,“教”是为了“不教”。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山东有个杜郎口中学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改革,只是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在做。慢慢地,“三究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扩展到5所学校,因为范围比较小,家长和孩子都没有发觉变化。但此后的实验效果让我们非常激动,一个学期后,实验班级成绩有了大幅提升。这样,我们心里越来越有底了,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教育局长要有“作为力”

  中国教师报:从开始的悄无声息到现在的全面发动,这样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引起的震动应该不小,您怎么处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反对的声音?

  刘光胜:我们改革最主要的立足点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就在于很多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还不够科学。

  时至今日,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我们是为谁办学。举一个例子,一个9岁的小朋友,做作业做到很晚,父母实在不忍心,让他休息。但孩子害怕第二天挨批评,依然熬夜写完了作业。结果第二天起床晚了,孩子硬是不敢上学。这样的事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经历过,像这样的学生能够健康和快乐地成长吗?我们到底是在为自己的教学质量高办学还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办学?是在为学校办学还是为了家长满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办学?

  一些人认为,学校里配了班班通,教室里配了多媒体,就是教育现代化。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现代化,首先还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依赖于所有校长、教师观念的现代化。说实在的,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经常听到两句话,第一句是“这事儿以前没这样做过呀”,第二句是“别的地方还没有这样做呀”。

  一些教师习惯用老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一种是给学生多布置作业,学生做多了,成绩不就上来了吗?这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一种办法,通过各种方法把“差生”赶出去,这样成绩也能“提高”。但这些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损害学生利益、家长利益,损害国家、民族发展大计的错误做法。

  所以,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第一项工程,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转变校长的观念,我们坚持开办“校长论坛”,并创新改革“校长论坛”的举办方式。成立了“樊城区日新校长论坛研究会”这一社团组织,通过这一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运作,其目的就是把“校长论坛”办成积极引导校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的平台和阵地,把“校长论坛”建设成培养教育家和教育后备干部的摇篮。

  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2011年4月,我们联合《楚天都市报》、《襄阳晚报》等多家媒体,面向社会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时期优秀教师标准”大讨论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尊重樊城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让他们来给他们心目当中的优秀教师定标准,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笼统地就满意不满意来进行测评。我们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从征集的结果来看,学生、家长眼中的好教师的首要标准,就是“把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放在第一位,不以分数唯上”。这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2012年“三八”节,我专门给全区女教师写了一封信,重申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希望所有女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学校里女教师居多,所占比例很大。如果女教师这个群体观念转变过来了,对男教师也是一种影响和带动。

  这几年下来,跟家长聊,跟教师谈,大会小会不停地讲,我成了樊城课改的“宣讲员”。有些人说我口才好,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后表现出的激情与活力,成了我做说服工作最有力的证明。曾经的意见不同者,现在很多都成为了课改的中坚力量。

  

  中国教师报: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这就要求局长必须熟悉业务,遇到一些很难攻克的堡垒怎么办?

  刘光胜:我一直在做改革过程中的自我调整和矫正,经常边做边改,反思自己工作有哪些没做好,怎样把改革做到让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

  今年上半年,我在两个乡镇调研了半个月,发现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比较生硬,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们及时矫正,要求农村学校小学低段不重在“三究四学”流程,不重在导学案,就像数学课上对元、角、分的认识,就完全不需要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带全元、角、分,搞一次货币兑换,这节数学课就达到教学目的了。小学高段除了语、数、外学科注重一下导学案编写以外,其他课程可以不用导学案。让学生去体验,去观察,去感受,而不是单纯让学生去想象。我认为,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唯知识为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亲身体验、感受成长。无论有无导学案,从校长到教师,都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高效。要找准每门学科的特征,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技能的培养。尤其是音体美这些学科的教师,更要让学生动手、感受、欣赏、参与,这就是这些课的最高标准。

  “三究四学”教学模式,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展示,成为考试的另一种方法。

  

  中国教师报:这样的变革对教育局长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认为在大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教育局长很难有所作为。

  刘光胜:当然,一些地方会有很多不改的理由:教育政策局长无法改变,考试制度局长无法改变,教师工资局长无法改变,学校投入局长无法改变,等等。但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方说,在我这个区域范围内,教育教学的观念、行为、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教育局长在很多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我认为,在教育管理中,基层教育局长除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还要有“作为力”,做好作为一个教育人该做的事。在区域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局长的分内事,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得不好就是失职。

 

  改变机制,营造一个局部温暖的春天

  中国教师报:很多学校、教师不敢进行改革,原因在于评价制度的限制。如何建立与课改同步的评价体制?

  刘光胜:确实如此,因为我国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一个县(区)的教育局长,如果改变了传统的“唯分数”考核评价制度,就可以为当地教育构建一个适合科学发展的生态环境,让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校长和教师充分施展才华,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营造一个局部温暖的春天。

  比如我们对学校的评价,是围绕“学生成长快乐、教师工作幸福、学校特色鲜明”3个方面,进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不再将中考成绩纳入考核项目,期末水平能力测试成绩仅占极小的权重。而这3个方面之下,还有更为细化的标准。

  在对校长的评价上,我们将学校的成长教育实施情况及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情况与校长年度任期目标考核以及三年一轮的聘用进行结合;对教师的评价上,将课改实施情况与教师评先表模、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建立“以学定教”的评价系统,以此助推师生关系重建及教师专业成长。例如:今年教师节表彰,课改试点校教师表彰名额是非课改试点校的两倍。职称晋升时,百分制的评比细则中,是否为课改名师占到了20%的权重。

  当然,更关键的是学生评价。我们采取学科综合素质能力测评(占60%权重)和平时综合素质能力测评(占40%权重)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学科综合素质能力测评方面,要求体现“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联系生活的自主习惯、思维推理的独特思路”的命题原则,完全杜绝纯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以完成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型。学生平时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从品德与素质、学习与实践、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4个大的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改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目前,我们又进了一步,正引导各校积极开展“优秀小组”、“优秀对子”等方面的评选。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变革,能够扭转教育内外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错误观念,把所有能够推动教师、激励教师、约束教师的因素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最终实现让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工作幸福的目标。

  

  中国教师报:让很多人惊奇的是,您不仅改了课堂,还改变了机关的管理文化?

  刘光胜:每个人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改变机制,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才能改变他的思想与观念。

  在很多人看来,教师和学生、校长观念都没有转变,就搞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怎么可以呢?但我认为,不能等到所有人观念改变完了再开展改革,因为新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本身就是改变人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改课堂的同时也在改机关,改变传统的机关文化,开展旨在促进机关干部自主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如卫生区责任到人、周工作定时总结反思及评议、科室工作上墙公示、星级干部评选等。

  为什么这样重视机关的“自主管理”?我是出于两个考虑,首先,教育局是当地教育系统的龙头,上面做得不好,就起不到引领的作用。其次,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时反复强调,要相信学生,同理,在机关中也要相信每一个干部。我们希望由此不断激发干部自觉成长的内驱力,真正转变他们的工作作风。

  机关自主管理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原来,科室是等着领导安排工作,现在,每个周五下午,各科室都要对上周工作完成情况、效果进行反思,同时对下周工作做出安排,并将相关材料张贴到公示栏。他们对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干得如何,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自主管理的结果,不仅仅是张贴在公示栏中,还要评分,还会与年终考核以及干部的提拔任用挂钩。如此一来,在选拔干部时,我们的工作更简单了,压力更小了。什么样的人能当干部,不仅要看笔试、面试成绩,还要看自主管理的分数,而分数非常清晰地摆在那里,想打个招呼、走个后门都不行了。

 

  教育是最大的引领

  中国教师报:樊城提出了打造“基础教育第一学城”的概念,何谓“学城”?

  刘光胜:樊城区委书记邓卓海提出,教育不仅要让家长和学生受益,更要让整个城市受益。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观念的转变,之后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生存方式的改变,如此,打造“学城”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这也正是“学城”的应有之义。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改变,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食品问题、医疗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从业者太过急功近利。而这种急功近利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唯分数论,分数成为最重要的、唯一的选拔手段,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获取高分来进行的,从不考虑与分数无关的东西,这就是教育当中的“唯利是图”。

  所以,我们要把官员、校长、教师从“独眼看世界”拉回到“双眼看世界”,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者找到乐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城教育的核心是“人”,是“教师为本、学生第一”,是教师幸福生活、学生快乐成长。只有这样,家庭才有希望,祖国才能挺直脊梁。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名改革者,这几年实践下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光胜:我已近知天命之年,越来越感觉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今天改,明天就能见到效益。改革产生阻力是正常的,它需要我们有耐心,逐步去解决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有百年树人的韧性。

  前段时间,联合国启动了“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这其实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号:教育是最大的引领。不管局长还是校长,不管教师还是家长,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人都应该有一种引领的责任,引领这个国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