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成果转化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成果转化
究模式下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
添加日期:2012/10/9 9:53:22   浏览次数:1867   文章来源:天津海河中学   加入收藏

究模式下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

    探究模式是以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提倡受动式,而主张主动式;不再提倡教师呈现现成的结论,而主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它追求结果,但更强调过程,既主张自主学习,又提倡合作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导学和点拨。如何导学,怎样点拨?设计问题是关键。新模式下的教学问题设计,一定要适应新模式的特点。教师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引途径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下功夫。
      一、突出启发性和逻辑性
      启发性和逻辑性是传统设计问题的原则,在新模式下更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内涵,要有思考和讨论的余地,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传统的启发式讲求点拨性和适时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寻求而未得、欲言而不能时启发引导。探究模式下的教学,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比古人的启发式在步骤上延伸了,在功能上丰富了,不仅具有点拨性和适时性,而且具有铺垫性和延伸性。教师通过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铺路搭桥。在学习"重农抑商政策"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通过质疑和分析,学生找到了它背后的社会原因,从而得到启示:政策、思想、制度应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发展了,政策、思想、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其作用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当学生认识到这一层面时,就不仅会解答"为什么重农抑商政策的前后作用不同"这一问题,也为学习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作好了准备。
       逻辑性。问题的设计应有步骤、分层次。教师要把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通过分解逐步呈现出来,使彼此之间逻辑贯通。因此问题的设计特别讲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既要结合教材体系,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优秀的问题设计,应该将启发性与逻辑性相结合,既体现教材体系,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还能改变情绪指标。分解开来是台阶,能引领途径,使学生步步登高;组合起来是方法,能提高能力,发散思维。
      二、多维设计
      历史事件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表象与本质、纷杂与规律、具体与抽象相伴而行。历史教学要通过抓主线、找规律,建立知识结构来完成。历史的复杂性和教学的主线性,决定了问题设计一定要沿主线展开,进行多角度挖掘。多角度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提升学生认识问题的层次,从而深度挖掘、广度开发学生思维。
      多维设计不同的层面,促使学生从几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比如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件事,从西欧角度看,他是探险者、发现者,给西欧带来了财富,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美洲角度看,他是殖民者、掠夺者、强盗和祸首,给美洲带来了灾难;从全球角度看,他连接了各地的文明,建立了欧洲与美洲的联系;从现实角度看,他为经济全球化又奠定了基础。这个实例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结论可能会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其中,既有对历史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思考,还有对未来的思考。既体现了历史思考的横向性,又有历史与现实的纵向联系,还有跨域思考对未来的设计。思维的发散性显而易见。因而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维设计还可以从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对一个事件的影响和一个事件对社会不同领域、地域的影响来设计。它促进了学生对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的思考,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这种设计通常用在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方面。
多维设计还可以同教学目标相结合。探究模式下,教学目标已经从"双基"发展到"三维"。问题设计不但要体现知识层面,更要在综合层面上加强维度思考,呈现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针对"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什么是自然经济(概念特点)?为什么在近代开始瓦解(原因)?纺与织、织与耕分离,是如何体现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你认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一问体现了知识层面,第三问体现了知识与方法相结合,重点提示方法,既分析问题,又抓住核心: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当自然经济掺进了商品经济因素时,就会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第二问和第四问是三者结合,使学生了解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引起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入侵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这是事物的本质;而瓦解又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具有客观性、进步性。这样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分析史实,可引导学生得出非正义、进步性的情感态度。
       多维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中,笔者逐渐形成了"以知识为载体,整体思考、突出主线、兼顾三维"的设计思路。
       三、利用迁移规律设计问题
      迁移是指前次活动(学习)对后次活动(学习)的影响。当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影响,即用已知事物或已建立的认知结构链接新情境、研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就形成能力。把问题设计与迁移规律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不妨举例说明迁移的创造性。二战时,德国的狼群战术给英国大西洋运输造成极大的灾难,英国海军损失惨重。一个新兵向丘吉尔建议:我们在乡下放羊时,常常依靠空中的鹰保护羊群。我们为什么不采取空中放鹰的方式,来对付德国的狼群战术呢?丘吉尔采纳了建议,采用了轰炸机与水面舰艇相互配合的立体反潜战法,使德国潜艇损失惨重。这是典型的迁移,把生产活动中的认识迁移到战争环境中,并行之有效。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利用迁移解决问题的直接性、有效性甚至是创造性。
      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都可利用迁移规律。比如在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会引起所有制关系、阶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的变化,再以社会变革确认新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是如此,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也是如此。在总结前一个转型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规律认识后一个转型问题。当然这只是迁移的一种形式,即同化迁移,把已有的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用已建立的认知结构链接、分析新事物、新问题,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同化迁移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捷,学习效果变得高效。但对于异类问题或形似质异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已有的经验(或认知结构)和新的知识结构重新组合,建立包含新事物在内的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迁移是利用已知同化未知,或重组已知与未知。利用迁移规律,是高智商的表现。培养迁移能力,需要敏锐的发现能力、恰当的链接能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必须经历一个内化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的长期过程。实践中,学生在运用迁移规律时,常常会出现"欲思不能完其形,欲言不能表其状"的情况。这时,教师要不断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还可利用讨论的方式,让多种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逐渐完善。
      四、在"引导、发现"上做文章
       按照布鲁纳的理论,发现不限于对人类尚未知晓事物的探求,它包括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布鲁纳给出了发现的定义和范围,爱因斯坦更强调发现的意义。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就在于解决问题依靠技能,而提出问题要靠创造思维。创造始于发现。魏格纳正是从世界地图中发现了非洲与南美洲轮廓的相似性,才逐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和训练创造思维的过程。因此问题设计应着眼于引导发现,在引导发现上下功夫。
       笔者以为,类比有助于发现。历史教学经常采用类比的方法,针对相关问题,就一事物或多事物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找出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如土地兼并和经济危机,这是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经济现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共同之处。经过比较,学生发现:它们影响相似,都激化了社会矛盾;封建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相似,都努力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和经济危机;结果相似,都不能解决各自的问题;原因相似,它们都是附着在各自社会制度上的痼疾,是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个实例启示我们,通过类比可获得发现,有发现就有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发现就有联想,使学习进一步走向深入、走向全面,甚至走向创造。但我们必须指出,发现是指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
      五、要善于"搭桥"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班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甲班可能反响强烈,乙班可能无动于衷。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哪种原因,只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反响,启发和引导就不能成功。问题设计的功效是通过学生的反应来体现的。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引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学会"搭桥",根据学生的反应程度,修正设计的问题。"搭桥"要具有实时性,是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具体反应而实施的机动行为,但又以对教材的透彻分析、对学生反应的理解和一定的心理准备为依托。"搭桥"的方式很多,可以暗示,可以变换角度,还可以增加条件,直到产生启发效果为止。"搭桥"有因材施教之功效。
      综上,在历史教学中,以情境调动情绪,以开放的心态保护积极性,以成果刺激学习欲望,以比较发现问题,以发散培养创造精神,以迁移解决问题,以"搭桥"修正问题设计,整个过程贯穿启发性和逻辑性,这就是本文的思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