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成果转化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成果转化
“地球和地图”探究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分析
添加日期:2012/10/9 9:52:32   浏览次数:1907   文章来源:天津市第五中学   加入收藏

“地球和地图”探究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分析

     本文以"地球和地图"这部分内容为例,对初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教学的适宜性分析。
       一、"地球和地图" 内容探究性强弱的分析
       (一)"地球和地图"探究性强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1.内容难度适中
       对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来说,学生虽然知道地球的形状,但一般他们大多数只能说出地球是圆的,不能准确地说出"球体"这样的术语,对于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证明的证据也是一知半解;对于"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学生分不清哪些现象是自转产生的,哪些是公转产生的;关于地图方面的知识,由于初中学生以前接触得较少,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已经形成的那些基本的能力,再通过探究活动,是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获得问题的结果。因此这些知识内容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可以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得出结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产生成就感,因此这样的内容难度是比较适于探究教学的。
       2.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也无法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人类探索科学的过程和艰辛。与此相比,探究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只停留在了解科学结果的层面上。
      3.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
       地理与生活要衔接起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感和地理学习的内驱力。地图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用性比较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地球和地图"探究性中等和弱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这两条内容标准的探究强度为"中等"。因为这样的知识内容,课程标准只要求达到了解的水平,但由于学生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了解得比较少,而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是可以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的。要想使学生真正达到会灵活运用的水平,就需要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具有系统性,尤其对于"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地点",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很容易因分不清哪些线是经线,哪些线是纬线,而造成知识的混乱,这就需要通过反复地练习,把这部分知识落到实处。因此我认为这两条课标的探究强度为中等。
       2."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的探究强度为"弱"。这条标准只要求学生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就可以了,没有更高水平的要求,并且此内容也相对容易,因此它的探究性就较弱一些了。
       (三)"地球和地图"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及原因分析
       我们之所以倡导探究教学,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这两条内容标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为陈述性知识,前者是要求学生会看图描述,一般的讲授就可以了;后者只要求会看图,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就可以了。知识比较简单,因此不适于进行探究教学。
       二、"地球和地图"内容的探究适宜方式分析
       (一)在"地球与地图"这部分基础知识中,之所以大多选择归纳探究,主要因为归纳探究的特征是"经验先于概念或原理"。对于地球与地图这部分基础知识而言,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说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给出的一系列观察资料,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假设,经过检验后,最终自己得出相关结论。例如"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这条标准,对于一些相关的规律或现象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只是一知半解或根本是错误的。运用归纳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有关地球运动的演示,然后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最终分析归纳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现象的正确结论。
       (二)可以把"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这条标准设计成一节绘图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绘制教室或校园的平面图,然后由学生讨论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讲解地图要素的重要性,学生进行修改,最后将成果展示并交流感受和经验。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更感兴趣,与教师单纯的讲解地图三要素相比,学生会掌握得更深刻。
      实验探究在地理学科中运用得较少,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或现象,将其设计成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于"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这条内容标准而言,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旗杆影子的长度,来解释公转所产生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实验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结论
      地理探究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意味着所有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不能神化科学探究,也不能泛化科学探究。判断一种教学活动的成败,最终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探究教学也不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探究方法,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