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快讯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0年发展纪实
添加日期:2012/10/22 16:52:44   浏览次数:1204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六十年风雨兼程铸辉煌,新世纪改革奋进谱华章。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驶入2012年,天堂杭州,钱江南岸,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于10月下旬迎来甲子华诞。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发展于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壮大于共和国突飞猛进的新世纪。从建立之初的浙江省杭州工人技术学校,到升格为浙江机械专科学校,再到如今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始终秉承“求实、求精、求新”的“三求”校风,坚持服务“浙江制造”的良好传统,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成为教育部53所“国家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院校之一。

  六十砥砺,甲子长歌。60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致力于提高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浙江经济、突出技术教育、创建一流学院”为办学定位和目标,抓内涵,促特色,创品牌,正向着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和谐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传承鼎新:甲子积淀铸辉煌

  自诞生之日起,学校就定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确立了为制造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服务“浙江制造”的良好传统。60年来,学校发展曲折,历经合并、调整、兼并、更名、停办、复兴……几经浴火重生,如凤凰涅槃,历经磨难而弥坚,为浙江机电行业培养了五万余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干部,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校友。

  进入新世纪,学院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步入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的新时代。2002年率先通过了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被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0年3月,通过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

  作为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的职业院校,学院着眼于自身传统优势,以机电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走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历史和发展前景的特色办学之路,有力地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内涵。学院先后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奖”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开放办学:四方联动结硕果

  学院坚持“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的“三重融合、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背靠政府,牵手行业企业,学院办学指导委员会、产学研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为与行业深度融合的纽带。近年来,学校抓住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人才培养紧盯企业所需,专业设置紧贴“浙江制造”,在全省高职院校中首先开设了多个制造类专业,形成了“现代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为核心,制造业服务为侧翼的专业布局。

  课程体系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了“双证融通、实践主导”的课程体系,建成一大批精品课程和国家规划教材,已有国家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本,浙江省重点教材39本;获得国家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

  教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建有“国家级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浙江省机电技术类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模具技术中心、自动化技术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等18个实训、技术中心,77个实验实训室,已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是省内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具有工业化环境的高水平机电类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结构日益合理。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首席技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技术能手1人,浙江省省级专业带头人12人。

  合作共赢:“工学结合”出成效

  学院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自身教改实践,确立了“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即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结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通,探索实施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实现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发展导向的能力培养目标。

  学院在全国首创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目前已建立了由杰出校友企业家担任负责人的16个工作站。可以提供当地实习企业资源、培训与技术服务信息,建立产学研结合与顶岗实习管理网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派出学院教师指导,做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实习、企业职工培训、教师下企业锻炼,兼职教师聘请等建立了平台;成立各区域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每年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了解双方需求,密切了相互联系,培育了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与社会责任感,并通过顶岗实习招聘会、就业招聘会,形成了企业与学院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基于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理念的“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施成效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高度评价。相关成果《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3项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2项还获得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崇德重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文化,构建学生素质教育的全员参与(教职工全员参与素质教育)、全程贯穿(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学习过程)、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教学各个环节)的“三全”体系,全面实施“职业道德养成、职业规范培养、职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人文素养熏陶”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近年来,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单位”、“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被省团委授予“浙江省先进团委”。“双休日工程”、“金石文化”等获浙江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学院已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企业实习、校友资源、技能竞赛、创业见习等“五结合”的创新创业多方联动机制。成立了创业训练和创新成果孵化中心,通过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校外创业训练基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等手段,形成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训练活动互相交融的创新教育机制与氛围。到目前为止,已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0个,曾入驻创新创业园孵化的学生企业达30余家,有8家学生企业注册了公司,有两个项目团队获得杭州市资助的创业资金,有400多位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学院还与47家企业签订校外创业训练基地合作协议,每学期都有数百名学生在这些校外见习基地进行创业见习和培训。

  近3年来,学院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类、创业就业类及技能类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个、省级奖项200余个,有600余名学生获奖。2008年、2009年连续2年摘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之星”;在2012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学校邱忠泽同学荣获毛笔书法业余组一等奖、并与教育部、省政府领导一道为展览开幕剪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然结果。

  延伸服务:助推学生职业成长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体系,围绕“增强就业竞争力、保持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努力“健全制度、完善考核、巩固基础、创造特色”,从毕业生就业渠道、校园就业市场、就业实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研究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学校创新性的提出了“毕业生延伸服务”的理念:以职业生涯规划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职业稳定;以创新创业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创新创业;以岗位技术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岗位成才;以心理辅导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以继续教育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学历提升,实现可持续职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完善,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延伸服务工作体系。该体系转变了传统就业服务理念,创建了学校就业工作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毕业生在上岗后的工作与情感困惑,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力。2012年,学校喜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主动服务:开拓资源创品牌

  学院以服务求合作,以合作求发展,积极完善服务社会机制,建立了与政府、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有效社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学院提出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并举的办学思想,将社会服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搭建社会培训基地、技能竞赛基地、成人高等教育等各级平台,已形成专业技术培训、高技能培训、职教师资培训、学生培训、政府补助培训等五大类培训体系,近年来培训初、中、高级工30000余人,培训考评技师20000余人。年社会培训规模与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1,面向企业的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得到了政府与企业的充分肯定。

  学校以服务浙江经济为己任,努力拓展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完善学院科研管理政策,加大科研扶持力度,提高教师对外开展技术服务的积极性,主动与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浙江省中小企业机电技术应用中心。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863”工程项目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科研项目开发,发表论文956篇,完成了450项技术服务课题,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0项,与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多腔注塑模热流道技术及应用研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年被评为“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校院系、科研院所”。教师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出实施“社会服务品牌战略”,关注对社会的服务与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浙江机电”社会服务品牌。  

  龙行天下历甲子风云,桃李芬芳迎校庆华诞。2012年10月,正值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0周年华诞,于2011年立项建设的学校长安校区也将破土动工,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将使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真正提高到全国一流高职院校、世界知名院校的水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凭六十载的人文积淀,借5万名校友的和衷共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者们,将继续在改革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秉持传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去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世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