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高等教育访谈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高等教育访谈
提高质量提升内涵
添加日期:2012/10/9 13:07:38   浏览次数:1971   文章来源:本站   加入收藏

提高质量提升内涵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王卓君

     提高质量,提升内涵,真正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深化改革,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合理设计,分步实施,兼顾各方关系和利益。当前,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内涵与外延。一所高校办学路径的选择、建设重点的确立,不是盲目和随心所欲的,既取决于自身的办学条件,也受制于外部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大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内涵和质量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主题和主要任务。哪所高校率先转型,谁就能抢占先机,形成更大的核心竞争力,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苏州大学作为承担国家“试点学院”改革任务和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校,作为有志于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必须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对学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坚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就苏州大学来说,当前,内涵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要达到高质量教学、高水平科研、高效益管理、高显示度的社会服务能力,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的制约,比如以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学科布局有待完善,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亟待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系统集成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等等。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以改革促转变,抓改革提质量,推动学校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二是教学与科研。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体现了高水平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要求。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二者在实践中有其密不可分的互补性。19世纪初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那时的科研更多是一种理性思考活动,科研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并不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在科学研究上的需求持续加大,期望值日益增高,大学自身也因发展需求而对科研的追求不断升温,由于科研任务不断增长,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甚至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单向性而造成了“科研冲击教学”的倾向,两者的矛盾已成为各高校共同面临的现实而尖锐的问题,也成为政府、大学领导人和师生共同纠结的惯性冲突。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模糊性、评价周期的长期性、人才质量的内隐性,无论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估还是管理部门的教学评估,都容易受到各种工具理性倾向的冲击。与此相对,科研的评价已有一套公认的指标体系,科研的成果容易体现,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比较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机制。既坚定不移地把教学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同时又要高度认识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调整利益关系,改革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作为学校内涵建设和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学科、一所学校的发展。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问题,校内外不少人对此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引进人才也罢、本土人才也罢,用好人才、人尽其用,发挥共生效应,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为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做出贡献才是根本目的。为此,我们要从整个学校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都是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态中工作,只要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自然会“近者悦、远者来”,而不是“来了女婿、气走儿子”。要形成优良的文化生态,一是要有科学公平合理的制度架构,二是要有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会聚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各类人才都能够达到“用心、用力、用情”这三种境界,则何愁不“群贤毕至,人尽其用”?

  (作者系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