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学术交流
中山大学着力打造高水平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添加日期:2025/11/20 10:37:43   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教育部   加入收藏

 

中山大学着力打造高水平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教育部简报〔2025〕第41期

  中山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的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转化环境等,不断探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堵点,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完善组织架构,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一)建立成果转化协同机制。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科研的校领导担任组长,负责研究政策制度、审议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关键制约事项,并按权限提交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形成科研管理、人力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国资管理、法规等职能部门及国家大学科技园、院系多层联动,责任和分工明确的协调机制。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学校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成果转移转化的统一归口单位,聚焦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价值转化,通过拟定转化配套政策、培育运营高价值成果、建设转化业务信息平台及贯通跨部门并联审批机制等,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落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优化知识产权转化管理。修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及《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建立“按知识产权归属定费率”的横向管理费动态调整机制,厘清职务科技成果权属边界,完善成果披露机制及知识产权申请前评估机制,确保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突出转化导向,完善关联转化成果定价机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及奖励规则,细化担任领导干部的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持股的具体规定,同时配套出台科研人员兼职及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管理办法,构建“有路径、有规范、有保障”的知识产权转化管理制度体系,确保转化推进有章可循。

  (三)推动开放许可盘活存量。启动“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及运营项目”,构建动态专利分级分类评估体系,以多维度价值研判为基础,对学校存量有效专利开展周期性综合分析,形成以转化为导向的分级分类专利清单,摸清学校存量专利“家底”,通过科技成果参展参会、挂牌拍卖、组建产业专利池等方式,搭建专利与市场对接桥梁。出台《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定价方式、收益分配、激励措施、发布渠道及交易流程等规范,鼓励采取“免费或年费”模式降低企业试用门槛;开发“中大专利”小程序,实现专利“发布—要约—签约—监控”全链路“掌上办”,提升开放许可效率,加速存量专利流通转化。

  二、强化政策引导,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一)打造绩效考评机制。制定《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施意见》,探索构建契合理工医学科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理科重视产出原始创新成果、工科重视技术攻关及成果产业化、医科重视解决临床问题,提升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推动将转化规模及到账情况、技术就绪度、企业评价及委托频率、合作对象性质、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结果,作为职务聘任、研究生培养等重要参考,营造多样化的科研生态。

  (二)完善奖励分配机制。突出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给予成果完成人不低于70%的现金或股权奖励;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的团队,单列研究生定向培养名额并定制培养方案,为团队储备高质量科研与转化人才,强化持续转化能力。完善成果转化后补助机制,以学校留归收益为基础成立专项转化基金,重点资助产业化前景良好的转化团队,助力转化后产业化落地,推动科技成果价值持续释放。对转化运营服务机构,实行与转化成效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项目落地率、转化金额等指标按年度核付技术服务费,激发运营机构对接市场、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构建赋权改革机制。制定《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方案》,探索“先确权后转化”的产权激励机制,凝练赋权模式并引导成果完成人选择“共同实施”或“约定收益”转化路径,学校通过现金、债权或股权等柔性兑付方式,实现激励相容、风险共担,从源头上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将确权后的职务科技成果尤其是国有股权单独建账、单独考核;建立风险监测机制,细化盈亏应对措施,完善减持退出标准,提升市场化风险处置能力;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指引》,分类建立不同主体的尽职免责规范,对成果转化中的价值波动、定价偏差等予以容错,增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放心转”的动力。

  三、加强服务支撑,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

  (一)强化“校内+校外”转化运营队伍建设。深化国家大学科技园改革重塑,采用市场化选聘机制,重点引入技术经理人、产业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围绕项目概念验证、成果熟化、企业孵化等关键环节,探索组建“懂技术、懂市场、懂转化”的复合型校内运营团队,填补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过程中的服务断层。招标引入3家优质市场化运营服务机构,拓宽运营渠道,提升成果转化服务的覆盖面与对接效率。建立“技术经理人驻点科研团队”工作机制,针对高价值科技成果,在项目全周期强化海内外知识产权布局与产业资源嫁接;通过细化运营机构的技术服务标准与考核标准,建立人员可进可出、管理颗粒度直达项目的精细化运营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

  (二)构建“熟化—孵化”全链条加速平台。启动建设生物医药、眼病防治、超算与人工智能三个概念验证中心,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发起由学校主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创业投资基金,及早识别并介入原始创新,通过项目筛选、熟化孵化、团队搭建、融资发展、公司治理等全链条服务,加速将实验室成果做成样机、产品,为科技成果注入“第一桶金”和持续动能。

  (三)建立“数智+场景”校企常态对接通路。建立基于AI算法的“有组织科研辅助系统”,智能分析学校科研成果,实现专家信息的有效遴选,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缩短成果对接周期。紧扣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在广州、珠海、深圳校区轮动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举行“产学研面对面”等活动,常态化推动科研人员走进高新技术企业深度互动,实现成果就地转化。联合57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究平台,推动实验室研发与生产线需求同频共振,产出消费金融行业130亿参数开源大模型“智鹿”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实现科技成果定向转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