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学术交流
西南财经大学强化“四维支撑” 加快国家战略急需金融人才培养
添加日期:2025/11/20 10:36:15   浏览次数:9   文章来源:教育部   加入收藏

 

西南财经大学强化“四维支撑” 加快国家战略急需金融人才培养

  教育部简报〔2025〕第40期

  西南财经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金融强国建设对培养金融人才的要求,通过夯实思想与文化、理论与学科、机制与队伍、产业与场景的四维支撑,加快推进国家战略急需金融人才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金融强国贡献力量。

  一、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涵育,夯实思想与文化支撑

  (一)思政教育铸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重构育人目标、要素融入与课程设置的关系矩阵图,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开设中国资本市场、当代中国金融、金融扶贫等财经讲堂,建成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培养新时代金融人才筑牢思想根基。深挖思政育人元素,开发《红色金融史》必修课和《红色金融耀百年》微课程,形成长征路上金融密码、边区货币斗争等思政教学案例,引导树立金融向善、金融为民、金融报国崇高理想。

  (二)廉洁文化守心。加强金融职业伦理教育,出版《清廉金融》教材并开发系列课程,通过“清廉蜀风”论坛、“清廉金融”学术文化节等载体,累计开展专题活动300余场。共建廉洁金融防线,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共建“清廉金融教育基地”,成立全国清廉金融文化教育联盟,培育塑造清廉金融价值观,为未来金融行业后备人才扣好廉洁从业第一粒扣子。

  (三)财经文脉励志。建设货币金融博物馆,以“传统+现代”的多元化视角,展示金融历史与文化,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反贫困调查社会实践,持续开展财经情怀教育。深入挖掘百年校史大师典范,举办学术思想研讨会,开设“金融家校友讲堂”,加强与业界沟通对话,引导增强学科自信。

  二、推进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创新,夯实理论与学科支撑

  (一)加快学术理论创新。成立“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入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团队、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研究团队等,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理论,打造自主知识体系创新高地。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指引,基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编制发布“金融强国指数”,提升在服务金融强国战略中的学术话语权,运用前沿研究反哺教学及人才培养。依托教育部“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智能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聚焦金融科技、金融安全,发布“2024中国金融科技指数”和金融安全三大系列报告,推动“金融(保险)科技”“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学科高峰建设。

  (二)加强学科专业融合。深化金融专业交叉融合和数智化升级,新增包括金融科技、计算金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等本科专业,对接国家在金融安全、绿色金融、跨境支付等领域的战略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融汇多学科专业优势,开设金融数学、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大数据与财富管理等6个“金融+X”复合型人才培养光华实验班,聚焦细分领域推出“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微专业群,快速响应学生知识拓展与就业市场需求。

  (三)深化教材创新建设。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原创性实践向原创性理论、原创性教材转化,打造《中国金融学》《金融安全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重点教材。结合数字金融教材建设,构建“教材+案例+教学指南”三位一体教学资料体系,整合金融领域前沿文献和中国金融改革案例融入教材,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实践系统化表达。

  三、推进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夯实机制与队伍支撑

  (一)创新培养模式。开展国家战略急需金融科技人才专题调研,结合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每学期完善调整培养方案,增强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的动态适配。与在蓉高校共建“双校共育、本硕博贯通式”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实现培养方案衔接、师资力量协同、科研训练贯通、教学资源共享。探索校企合作、定制化培养、联合培养等模式,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定制培养路径,实施“动态进出”管理机制,推动所学专业与学生潜质个性相适配。

  (二)重构课程体系。围绕“金融理论+数理建模+编程技能+伦理文化”,重点开发金融科技、保险科技、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计算金融等58门课程,设置金融科技、绿色金融、金融监管、职业伦理等模块课程,优化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中国金融政策与监管实践》《国际金融格局与热点分析》等专题课程,聚焦金融改革实践增加课程供给。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嵌入本硕博课程体系,跨校共同开发《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综合实验》《金融科技模式与创新》等深度融合课程,打造《货币金融学》等AI课程,以数智赋能提升前沿、多元学习体验。

  (三)强化师资力量。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国金融研究院”等6个国家级平台,构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领、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金融学科师资队伍,“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调动全校师资,跨院组建中国区块链研究中心、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等14个教学团队,遴选20门金融课程建设“双师课堂”,构建交叉学科师资团队。联合学位项目实施“双导师制”,明确“主管导师负责、导师组联合指导”方式,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及学位论文撰写。建立行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引入金融主管部门、监管等机构专家参与授课和指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推进金融领域产教深度融合,夯实产业与场景支撑

  (一)强化产学对接。联合中信证券、中国建设银行等机构联合设立“课程(Course)+案例(Case)+竞赛(Competition)”的“3C”实践育人体系,推出“鲲鹏创业实验班”“菁融计划”等特色项目,建设金融科技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能力。联合多家银行开展数字货币试点研究和应用场景(成都)建设试点、共建“西财建行学院”等,围绕数字金融、养老金融联合研发课程和实训内容,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强化政校联动。设立政校联合培养项目,组织师生参与四川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项目等,制定“金融从业规范风险管理”等行业标准,依托高原碳汇定价研究,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强化与国家行业相结合的育人实践。依托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和中国金融研究院平台,开展地方金融治理咨询、金融风险评估、微观金融调查,构建师生金融实践平台。联合国外高校及机构成立中国以色列数字金融创新中心、瑞中可持续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推动在“绿色金融与气候融资”“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人才。

  (三)强化学赛互促。构建“教学+研发+竞赛+实践”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自主设计投资理财分析大赛、金融建模大赛等,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转换的平台。联合成都市政府共建“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举办“国际金融科技论坛”和“成都八零”全球金融科技产品设计与研发大赛,推动金融科技产学结合,聚焦行业需求解决技术难题。组织专门师资指导支持学生参与金融行业“高水平专业竞赛”,荣获中国研究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CFA全球投资分析大赛冠军等,切实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