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从来没用过热水瓶,但是热水瓶在这里成了我们最重要的“财产”。喝水、洗漱都得使用热水瓶。校长请我们吃饭的时候说:“你们对这里的学生来说就是星星之火,希望你们可以在这里燎原。”校领导对我们抱有很高期望,但一周过去了,我们30个人带着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离开了,丰富了人生阅历,体验并收获了,而他们却还在那座大山的小镇上,过着原来的生活。
不得不说,我感到了自己的幸运,我有富裕的生活,从小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接受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样的不公平也让我深深地感到我应该去做点什么。我相信他们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会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渐渐也会改变,我更相信有一天,他们会有全新的面貌……
——孙亦波
到了这里发现,他们能够从这么少的设施中寻找快乐,而我们早就已经忘了怎么寻找快乐。
这里的学生不论老师上课的时候提了什么问题,都会很热情地回应,特别积极,有激情。但我们在附中上课,老师提问后,即便三请四邀,还没有同学愿意站起来回应。在这里,走在路上都会有不认识的居民走上来问:“你们在这里习惯吗”、“你们感觉怎么样”……听到我们说“不错”都很开心。第一次感觉到人处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而我们比他们多的优势,就只是条件。
有时我会觉得他们的学习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辛苦,但作为重点中学,他们的升学率是靠艺术生和体育生打下来的。我们还调查当地的医保与当地的医疗条件,第一次对西南地区有如此直观的体验。大城市的人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虞芃溦溦
为什么他们短短几日就能视我们为挚友,而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没有带来任何东西却也能得到他们的感谢?而我们所骄傲的“知识”,未必比他们掌握得更完善。相反,他们的基础扎实得令人吃惊,限于课本才是山里学生最大的问题,可我们有时也并不比他们强到哪里去。
这些是我们的不足,也是他们的。不亲身经历,永远不会感受到纯粹按“理论”推断出来的观点,有多么可笑。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人生作为题目来计算,更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都甘愿成为其他人眼中理性分析的一部分数据。
——王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