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逐渐构建了集系统化、实践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四大方面入手,建立了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政策及制度保障方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设立了创新基金及创业基金,制定了创新学分认定细则,并在推优免研方面对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优先推荐,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学生投入参与创新活动。自2007年以来共有1352人次累计获得3437个创新学分。二是环境建设及氛围营造方面: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基地),邀请校内外人士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累计组织200多场公开讲座,参加讲座学生近3万人次,从硬件设施和打造软环境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条件。三是课程体系方面:优化了培养方案,分级设置了创新通识性课程,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并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分类设置创新训练板块。四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全过程化与精英化、专业化相结合的思路,针对部分创业意识强、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全国首次开设了创业工程双学位。目前,第一届获创业工程双学位的15名同学已经全部开始创业实践活动并立志成为未来企业家。
——以创新产品为导向,构建创新教育实践化运行体系。每年通过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各项学科竞赛和科创活动,形成了以创新产品为导向的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落地的实践机制;形成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各类学科竞赛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三大重要平台,为全校同学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空间。自2006年7月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lan)以来,目前已经开展了五期,总计立项1800余项,学校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超过9000名学生参与并从中受益。
——以竞赛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化的软硬件结合平台。一是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主动与市场对接,通过举办“萌芽杯”、“首届海峡两岸交大杯创业竞赛”等赛事,与知名企业家建立联系,邀请他们担任评审和创业导师并建立我校“百人创业导师库”,根据他们擅长的领域与专业对我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团队,选择合适的导师对参加竞赛的学生团队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学生借助业界导师的力量开始创业起步实践。2012年,在“第二届交大杯”选拔赛复赛的25支团队中,有10支团队脱颖而出,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业务经营。二是依托我校科技园园区内的102家企业,建立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每年接收210名应届毕业生参加实训,2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园内企业实习,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到园区的光芒实业、国软科技等企业工作。三是与创业园区联络,为有条件进入科研成果孵化阶段的学生团队提供条件。
——引入国际资源,打造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突破传统方式,引入境内外资源,为学生直接参与境内外一流名校的学生创新环节提供有利契机,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一是引入台湾国际创新创业协会的创业竞赛模式:2010年6月,我校与台湾国际创新创业发展协会(GlobalTiC)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交大杯”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竞赛。其中竞赛所引入创业竞赛模式曾在超过四十个以上国家、地区组织使用。通过“标杆学习、典范移转”,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二是引入中华创新创业联盟(美国)创新实践项目:2011年成立了西南交大CEN中华创新协会,是中华创新与创业联盟(China Entrepreneur Network,CEN,美国)的首个国内分部,已与密西根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顶尖大学建立创新人才培育交流合作关系,旨在推动社会的全面创新与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2011年10月,协会的2位学生赴密西根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交流访问,与美国大学的CEN分部的学生交流创新项目合作机制等。2012年暑期,学校学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大学学生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学生一起在四川省安岳县、江苏省无锡市、陕西省富平县共同开展社会创新实践项目,研究政策改变和制度、科技和商业、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创新。三是引入美国雷鸟商学院TEM-LAB实习项目:学校与美国雷鸟商学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新兴市场实验室建立合作联系,双方共同组建团队在全球新兴国家寻求合作项目,派出两校学生为项目做咨询服务,2012年上半年,该项目中心受安岳县柠檬产业局委托,针对柠檬产业的国际贸易、品牌营销、投资促进及组织建设等做产业咨询。双方分三批,每批次派遣4-5位学生赴安岳县,与当地柠檬局工作人员共同工作一个月。团队提出的建立可追溯体系、建立柠檬贸易协会等建议已经被安岳县柠檬局采纳并且进入具体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