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民办教育访谈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民办教育访谈
心系海洋教育 抒写海洋人生---访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校长白刚勋
添加日期:2012/10/9 13:02:48   浏览次数:1905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   加入收藏

心系海洋教育 抒写海洋人生

---访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校长白刚勋

  2012年3月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前排左一)在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剑波(前排左二)陪同下到校指导工作。校长白刚勋(前排右二)、总支书记曾艳(前排右一)汇报学校情况。 孙军 摄影

      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创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高校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由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教育家,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同志亲手缔造。学校先后培养出郝建秀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的艺术教育享誉全国,涌现出众多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了唐国强、倪萍、尹建平、王绘春、赵娜、王静、张山、王心海、蔡向亮、陈好、傅淼等在全国很有影响的100多位影视明星,学校被誉为“表演艺术家的摇篮”。2012年,全国首部由一所中学校友和在校师生出演的电影《十五岁的笑脸》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近年来,学校抓住国家大力实施海洋经济战略的契机,积极发展中学阶段海洋特色教育,在全国基础教育界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坚持“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秉承“正心、立人、尚学、修能”的校训,坚持“每个孩子都优秀、每个学生都精彩”的育人理念,坚持“幸福工作、快乐学习”的办学目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发展成为了文化底蕴厚重、基础教学成就突出、艺术特色享誉全国、海洋教育蓬勃发展的著名中学。

  白刚勋,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校长。从2008年调任该校起,便与海洋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成为国家海洋局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同时,他还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并创立了中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为我国海洋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典范。因为超前而又深邃的海洋教育意识和在海洋教育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海洋人物”,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界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人士。

  笔者: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最初促使您发展海洋基础教育的原因是什么?

  白刚勋: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是青岛市教育局直属的完全中学,一直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基础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发展着。作为海大附中,在办学上得到了海大的大力支持,但是到底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海大的资源优势,刚到学校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2008年底,我去看望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时,管院士的一个观点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专业的学生入学分数很高,但培养潜力不大,因为这些学生缺乏对海洋的兴趣,缺乏一定的海洋专业基础,更缺乏海洋专业发展的志向,对于毕业后是否从事海洋领域的工作,也很茫然。

  我当时就想这个问题虽然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但根源却在基础教育。目前,大一统的课程标准和选拔方式导致同质化的教育,高中教育只顾自己眼前这段教育任务,即升学教育,没有真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更没有将个性发展与大学专业选择进行对接和融合。

  中外高考填报志愿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学生必须明确填写大学专业。这说明什么?说明高中必须完成大学专业选择的培养任务,而我们的学生面临专业选择是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只好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看够哪所大学,再看够哪个专业,这显然会影响他们在大学阶段的继续发展。而在西方国家,比如德国,在初中阶段,学校就针对学生的兴趣,开设了校本课程;美国、英国等国家在高中开设大学预科课程,满足学生特长、兴趣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专业的选择。我国在这方面是缺乏的,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一定的校本课程,但是不成体系,尤其不能发挥与大学专业的衔接功能。

  我立刻意识到海大附中要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利用优势资源,加强与海洋大学的有效衔接,培养海洋教育创新人才。这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创新培养方式,构建新的培养平台,实施联合培养。海大附中有这个优势,更有这份责任。

  笔者: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海大附中在发展海洋教育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白刚勋:这几年,所有的海大附中人都对海洋教育的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所做的工作大大小小恐怕我一言半语难以涵盖,从学校大的方面来看,有这样一些重要的工作:

  首先,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使全校的师生意识到海洋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亟待被唤起。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所有学校所有的师生都参与进来,我们的发展和成功就有了最根本的保障。同时,在发展海洋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基础非常扎实。

  2007年,学校派出武剑英老师和周明峰同学作为唯一中国师生代表参加了加拿大政府主办的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借助这次机会,科考回来的武老师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全校师生和家长举行了一次“提高全面的海洋意识”的讲座,反响很大。

  海大附中联合《青岛晚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青岛市中学生海洋夏令营、冬令营,参观海洋科技馆,海上科考,游览海底世界,请海洋专家做海洋科普讲座,启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通过开展海洋科技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海洋科技知识竞赛、海洋科普黑板报、海洋主题画展、阅读海洋科普图书等活动,在青岛市范围内培养出一批对海洋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从2009开始,我校开始启动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前期准备和筹划并开展一系列海洋实践活动。先后制定了《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课程方案》等一系列草案,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征求意见,各学科教研组初步论证了海洋特色课程计划。两次邀请海洋大学、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围绕“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召开研讨会,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多次与海洋大学领导沟通,明确意向,拓宽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此外,三次邀请青岛大学课程专家,为课程规划设置出谋划策;到上海复旦附中等三所试验学校学习考察,借鉴经验。经青岛市教育局有关专家以及海洋专家的论证、研讨,制定了《青岛三十九中(海大附中)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以及与之相配的“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方案》、《三年发展规划》和《海洋教育班招生方案》,初步形成学校蓝色海洋教育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全国第一个中学海洋课程体系诞生了。

  与此同时,在海大附中的积极推动下,青岛市教育局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了《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教育局海洋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积极探索与大学联合培养海洋教育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我校海洋教育教师队伍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先后招聘了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两位博士作为学校海洋教育的专职教师;二是聘请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科技馆、北海分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在青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海洋科研专家、大学教授组成学校海洋专家讲师团队;三是组织海大研究生、博士生志愿者服务团,定期指导课程学习、任务实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等;四是对我校的部分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海洋教育教师队伍。

  随后,学校还与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水族馆等驻青海洋科研机构签订了《海洋教育联合育人协议》,建立了海洋教育实践基地。2011年海大附中被国家海洋局评为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

  2011年7月海大附中的我国首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顺利招生,各项海洋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海大附中在发展海洋基础教育方面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

  笔者:发展海洋基础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经验。困难是难免的,是什么信念支撑一路走过来的?

  白刚勋:的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最初的想法到最终的决定、落实,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无数次的实践。没有前人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品尝着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失败的无奈。这其中花费了多少时间和心血只有海大附中人自己知道。

  此外,正是因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你还得承受各种质疑的声音。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和家长更注重考试的成绩,我们必须处理好海洋教育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作为校长,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承受着各种压力,但是我的信念非常坚定,我们走的方向是正确的。只不过我们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做着别人不曾做过的事情。我们一点一滴的得与失都会为后来者提供借鉴,我们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着积极的探索,所以,我们无怨无悔。

  笔者:为什么您对于发展海洋基础教育的信念如此坚定?

  白刚勋:在和管院士交谈之后,“中学海洋教育”这一课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此后,在与海洋专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我国的国民海洋意识极为薄弱。大中学生对于我国除了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之外,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国土知之甚少。作为一个海滨城市——青岛的中学校长,特别是一所全国著名涉海高校——中国海洋大学附中的校长,我想我有责任去培养亲海、爱海、知海的人,有使命以海洋科学和海洋文化为载体,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培养一批热爱海洋、投身海洋发展的有志青年。在基础教育时期,开设海洋特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再苦再难也值得。因此,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发动全校师生大讨论的基础上,我毅然把“海洋教育”确定为学校发展的特色教育。

  我曾经参观“大洋一号”科考船,在驾驶室内,我发现大多数精密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而且价格都很高,有的一件就是几千万,一件这样的仪器,就能顶我们养殖对虾一千吨左右,这就是海洋科技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海洋特色教育的信心。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亟待培养高端的海洋人才,而要实现海洋强国梦,就必须重视基础时期的海洋教育。从加强青少年一代海洋意识教育入手,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让学生从小认识海洋、了解海洋、重视海洋。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和我的同仁,成为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笔者:目前海洋教育人才培养班在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怎样的?

  白刚勋:海洋教育人才培养班的创立,实质上也在进行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对接的探索,是在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新的途径。海洋班开班以来始终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特长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将特长与大学专业进行对接。我们聘请了各专业方面的专家与每个学生进行对话,为每个海洋班的学生做特长和潜能分析,帮助每个孩子进行人生规划的个性化设计,更加充分地挖掘学生个性潜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针对海洋教育班,中国海洋大学单独设立自主招生政策,让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大有作为。我们还与国内知名大学联系,进一步为海洋班学生拓宽升学渠道,为学生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铺平道路。

  此外,我们还计划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研究机构、各涉海高校的合作与联系,提供海洋特色建设的广阔平台;借助学校深厚的艺术底蕴,不断丰富海洋特色活动,举办以“海洋”为主题的海洋艺术节等活动,努力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品牌。我们将承办中国海洋报的海洋教育专刊,为全国海洋基础教育塔建一个平台,推动全国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为基础教育时期的学生,搞课题研究搭建平台,激励他们创新研究,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当然,海大附中的海洋教育刚刚起步,今后将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和海洋教育人才培养,重点完善课程体系,编写高质量校本教材;加强海洋基础设施配备建设。目前学校正在筹建海洋教育实验室、海洋教育资料室,加强海洋教育环境文化建设,形成海洋教育系列校本教材,研究海洋特色教育课题,其中包括对海洋班学生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校本教材、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研究。 

  笔者:创办海洋教育人才培养班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白刚勋:海洋教育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需要,当今时期,我国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海洋创新人才的培养。沿海地区的孩子们有浓厚的海洋兴趣,对于沿海省市中小学开设海洋特色教育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时期的海洋教育直接影响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兴则国兴,海洋教育必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笔者:海洋教育只是创新教育的一个载体,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载体了呢?

  白刚勋:这个载体非常多,只是在海大附中海洋教育这个载体更加系统和完善。创新教育需要的是一种兼容并包的理念。例如:在担任青岛二中副校长时,我主持策划了二中学生走出校门为学校运动会拉赞助,让学生在高中阶段体会到与人交际的重要性,当时也在青岛引发了一场争议。但我坚信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对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们能学习到各种生存或生活的技能,学习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学生们在提出拉赞助的请求时,要经过老师及学校的审核后方能批准实行。其实,我们也知道学生们在拉赞助的时候失败的情况多,成功的机会少,但我们支持学生这样做,让他们体会整个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的体悟比简单的课本阅读要深刻得多,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创新教育。

  笔者:您作为一名走在创新教育前沿的人物,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年轻教师提点建议?

  白刚勋:任何一段经历都非常宝贵,任何一次尝试都会积淀成为人内在的一种品质。每个人都年轻过,我也是如此。我在毕业后即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有扎实的本科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毛头小伙刚上讲台,只是一板一眼地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但是,每每上完课,我都能认真反思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静下来回想的时候,便觉得自己白天上的课都是那么的无趣,如果做自己的学生,自己也不想听。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的生动,更加吸引学生呢?反复思考,发现自己性格里存在一种优势,那就是观察入微的特质,而且自己肚里也储存了大量的素材,要在数学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这些特长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哲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同时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有着深刻内涵与正气的孩子。

  当然,想法与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做了重要的决定之后,如何将其付诸实施就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了,我在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也在同事的帮助下将自己的数学教案进行了详细的修改与整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之后的教学中,不仅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且学生还把自己当成了诉说心里话的大哥哥。

  这些年,我利用课间空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正因为如此,我一直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情怀。学生经常打趣地说我不仅是数学老师,还是一位哲学家,在我的课堂上不但能听到函数和概率等数学知识,还能从这些数学知识里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的确,在我几十年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对数学知识内涵的挖掘,因为数学知识只是作为载体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而数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为重要。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课堂完全契合了新课改要求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年轻教师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善于向老教师学习,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我相信年轻人有很多自己的优势,一定要充分发挥。在海大附中,有一大批年轻的力量,他们都在海洋教育的发展中崭露头角,为海洋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因为有他们,我相信海大附中海洋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笔者:海洋教育在您的人生中将占有怎样的位置?

  白刚勋:我生长在泰安,性格中袭承了山的坚毅执著。来到青岛,我读懂了海的博大和包容。山与海让我的人生更加完整。我想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海洋教育的发展就是山海精神的最好诠释。

  白刚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校长,践行着他对海洋教育的诺言,带领一批亲海、爱海、知海的师生,创设了海洋基础教育,抒写着他的海洋人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