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行业发展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行业发展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四大问题
添加日期:2012/10/9 9:40:30   浏览次数:1907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加入收藏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四大问题

 
表1 样本县农村教师年收入统计(人) 
  
 
表2 样本县农村教师对收入满意程度(人)  
 
 
表3 样本县农村教师工作负担个人感受(人) 
  
 
表4 部分样本县(市、区)农村初中、小学教师紧缺学科及所缺教师数(人)  

   ■教育调查网络版仅限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发,与本报无协议转载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点和难点,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同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推动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六大战略重点之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五大保障措施之一。

  2011年下学期以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湖南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工作组,就湖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开展了一次深入调研。调研组选取了分属12个市州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20个县市区作为调研样本,发放《农村教师调查问卷》共计1200份,回收114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56份,有效率为88%;发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调查问卷》80份、《农村学校校长调查问卷》120份,还发放调查统计表168份,以上问卷、统计表全部收回,100%有效。调研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分类统计。

  调研组选择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汩罗市、醴陵市、衡山县、双峰县、平江县、新田县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考察农村中小学24所,召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座谈会、校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共30次,充分了解了当前湖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调研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斐然,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事关湖南省乃至全国广大农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

  问题(1)条件苦负担重,待遇普遍偏低

  我们走访的样本农村小学教师在校期间每天工作9至10个小时,如果单纯从课时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城镇教师相比似乎差距不大,但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学校规模小、教师少,所以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十分常见,导致他们备课、批改作业、课业辅导的负担要重得多,而且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学生管理和生活照顾工作,精神压力相当大,大多数受访教师都觉得这方面的责任和压力(尤其是保障校园以及学生安全的压力)远远重于教学。

  调查样本中教师人均月收入2483元;24所学校中共有(短期)代课教师14人,他们的月均收入680元,最多的850元,最少的450元。与正式教师相比,他们的工作负担没有区别,甚至更重一些。

  24所学校当中只有5所学校的正式教师落实了“三险一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他19所学校的正式教师和所有代课教师都未落实。

  我们走访村民时了解到,当地农户请木工、泥水工,一般一天付工钱100元,管两餐饭、一包烟和水果、零食,而他们的劳动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

  由于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条件不好,待遇不高,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优秀青年教师流失严重,因此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比较普遍。几乎每个样本县教育局主管教师工作的官员都在为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师选派焦虑不已,因为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许多学校己出现教师“断档”。

  例如,如平江县有所山村小学,只有一名教师,已经74岁高龄,他退休后被返聘,已坚持多年,近年身体越来越吃不消,可是一直没人来接替。有些学校由于暂时没有正式教师来任教,只好先由村干部顶替。

  造成农村教师待遇较低、保障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当地农村教师收入还没有完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相应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往往是一次性的整体上浮,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变化不大。这几年表面上看农村教师工资涨了点,但物价涨得更快,工资实际缩水了。同时,一些标准的核定比较滞后,现行班主任津贴标准是1988年制定的,平均在20元左右,这个标准的调整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班主任这个岗位担子重、压力大,有的受访班主任反映:“一个月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工作,只能买一斤多猪肉。”

  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以县为主,重心偏低。不少农村贫困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教师津补贴政策,但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财政实力薄弱而无法落实。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政策的陆续推行,农村地区的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和学校学杂费收入均已切断,尽管有部分的财政转移支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补充和保障农村教师的津补贴来源,进一步拉大了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地方性津补贴的缺口。

  问题(2) 县域教师超编,乡村教师短缺

  近年来,随着湖南省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显现,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外出务工农民的日益增多,农村小学的生源和办学规模进一步萎缩,班级规模本来就偏小,还有不少教学点实行复式教学。如果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许多县从全县来看,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超编现象。但现实情况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人均工作量大于城镇中小学。由于没有编制,加上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正式教师很难派进来。有的贫困地区因为地方财力困难,即使农村教师编制有了空额也一直未补;而在另一些地方,存在“吃”教育空编的现象,教育的空编被“调剂”给其他部门。

  这一问题带来许多严重后果:

  一是许多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截至2011年年底,24所样本校平均每校有3.4名代课教师,最多的一所学校有9名,有许多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就是村委员会聘请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稳定性差,总体素质不高,其中有些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严重。若代课教师不及时清退,其生活保障、补偿等还会成为很难处理的遗留问题。

  二是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现象相当严重。平江县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总数的63%,有的乡镇达80%以上。衡山县农村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41%,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15%,少数乡镇找不到30岁以下的教师。长青乡共有小学教师55人,5年内到龄退休的35人;萱洲镇糖铺完小9名在职教师,平均年龄54岁,5年后全部退休;江东乡小学在职教师40人,5年内退休18人,剩下22人在教学岗位上。隆回县农村小学50岁以上的教师占48.1%。县城周边乡镇由于多年没有安排新进教师,有的乡镇中小学50岁以上教师比例高达80%以上。桃江县农村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55.09%,30岁以下的只有1089人,占20.39%。

  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专业教师奇缺,教非所学的情况普遍。总体来看,语文、政治等学科的教师数量过剩,体育、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十分缺乏。

  四是一人多岗,长期超负荷工作,致使教学质量与教师健康都得不到保障。

  问题(3) 工作状态不佳,职业倦怠感严重

  调研发现,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学历整体上大大提高,但广大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改改革的能力与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少教师在新形势下还面临相当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经常处于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态,工作满意度低,得过且过,缺乏成就感,情绪低落,进取意识淡薄,心理不平衡,人际关系疏离,等等。这些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严重影响。

  例如,对于“平时身体、情绪状态如何”这一问题,农村教师回答“经常感觉十分疲劳、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常常感觉不舒服”的占67%;对于“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农村教师这一职业吗”这一问题,回答“肯定会”的只占23%,回答“可能会”的占36%,回答“肯定不会的”占41%。对于“您对自己的职业有何规划”这一问题,回答有“详细规划”的只占18.7%。

  造成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平时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缺乏适当的放松与体育锻炼。

  二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日渐提高并趋于多样化,而农村教师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较有效的途径快速提升自己,使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焦虑无助。

  三是规模偏小的农村学校中,教师必须担负多种工作职责,扮演的角色更加多样化,面临更多的角色冲突。

  四是农村教师升迁机会十分稀缺,大家都觉得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提拔重用等希望十分渺茫。例如,农村中学教师中符合评定中学高级教师条件的人数与有关部门分配给学校的名额通常是30∶1,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都感到退休之前轮到自己的可能性非常小。

  五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村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反差过大,感觉得到的社会、公众认可程度太低,许多农村教师,特别是男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自卑感。

  问题(4) 培训机会缺乏,专业水平不容乐观

  调研组通过对样本县农村教师的专业理念、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构成、专业技能掌握等几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感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不容乐观,与《小学教师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各项要求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提高农村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无疑是加强培训。但是,由于教师培训经费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职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系的要求没有从政策层面予以完全落实等原因,教师培训机会还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农村教师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多数教师还得牺牲休息时间来做工作,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校长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选送教师参加外出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有时好不容易来了送培名额,还得忍痛舍弃。

  样本县农村教师2011年外出参加培训的平均学时只有21个。这与湖南省教育厅规定的“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0学时”的要求相距甚远。接受访谈的教师中,近3年内参加过“国培”、“省培”的只占总数的13%,参加过市级培训的也只占总数的35%。

  另一方面,少得可怜的培训活动效果差强人意。调查问卷设置了一些问题专门了解农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反映。统计结果显示,回答“很满意的”的只占1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21%,回答“一般”的占26%,回答“不太满意”的占33%,回答“很不满意”的占7%。在访谈中,一些参训教师反映,许多培训形式主义严重,大课讲座仍是主要培训形式,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不能解决他们最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建议:以制度建设保障农村教师权益与发展

  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

  实行义务教育以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省级政府承担均衡省内县际财政能力的责任,中央政府承担均衡省际财政能力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教师工资福利的长效保障机制。

  实行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以教师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偏远程度为标准,向边远、偏远的山区和艰苦地区倾斜,距城区和乡镇中心越远、交通越不便利的地方,特殊津贴额度应越高。同时,还可将教师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年限作为津贴档次的划分依据之一,工作年限越长的教师,得到的津贴应越多。特殊津贴发放应达到一定的金额和力度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发放特殊津贴所需资金主要应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分担经费。对部分贫困地区面积较大、享受特殊津贴的教师数量较多、地方财政配套确有困难的县区,可适当减小县级财政配套比例。建议省级财政根据享受特殊津贴教师的数量与额度进行严格测算,将所需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专项列支管理,保障其专款专用。特殊津贴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划入个人工资银行账户,并严格年终审计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激励制度

  首先,设立乡村优秀教师奖,用于奖励在县城以下农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对扎根农村并在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可加大奖励力度。对终身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实行休假、旅游、就医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其次实行农村教师职务评审倾斜政策,对在农村学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参评教师职务时,突出实际工作业绩,论文不作过高要求。在特级教师评选中,明确80%的指标用于教学一线教师申报,重点保证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的实施办法

  可规定各设岗县招聘计划的三分之一名额,用于招聘生源地为本地的院校毕业生。同时,将“特岗计划”与本省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结合起来,即把定向培养计划名额中的一半,来为偏远贫困农村学校定向培养特岗教师。这样就可较好地解决特岗教师的适应性、稳定性问题。同时,可逐步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鼓励支持市州县实施本地“特岗计划”。要求严格按国家“特岗计划”标准、招聘程序、后续管理办法实施,只是经费主要由当地财政解决,中央和省财政给予补助。

  尽快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办法

  建议结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实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对专业教师短缺的薄弱县市区实行“退一补一”办法,及时补充专业教师,对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自然减员补充不能满足需要的县市区实行“先补充再进编”的办法及时补充专业教师。

  建议主要根据班额、生源情况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参照县镇学校编制标准合理确定农村学校教师基本编制,城乡学校可以互补余缺,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按班师比配备教师,寄宿生管理人员纳入教职工编制,确保农村中小学师资的基本需求。根据教师脱产进修,产病假实际,按辖区教师总数的5%增设附加编。应明确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统筹做好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调整使用,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借调在职在岗教师。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