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各区县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形成符合首都要求和自身特点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模式。
东城区:学区化和学区制模式
东城区完善学区化管理,探索校区制,实现优质课程、教育教学、教师等软资源共享。一是完善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二是盘活硬件资源,实现先进设施设备共享;三是激活人力资源,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四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五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六是推进学校联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为普通学校共享。
顺义区:组团式发展模式
顺义区确立城乡联动、组团式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是建立组团式发展工作机制。主要方式是“以高中校带动义务教育学校、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地区学校、以规范达标学校带动相对薄弱校”。二是搭建组团学校共享共建信息平台。以信息中心为统领,逐步构建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育教学应用平台、教学改革实验平台。三是借助组团开展课题研究,推进改革试验。四是依托组团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有效打破单打一式教师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壁垒,统筹解决学校超编和缺编问题,实现学校文化和教学管理上的品质嫁接。
密云县:区域统筹模式
密云县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在六个方面加大统筹力度。一是统一发展思路,坚持“面向农村、统筹资源,加快发展农村山区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统一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三是统一资源配置,统筹安排“人”、使用“财”、配置“物”;四是统一管理责任,县委、县政府、各相关部门、各镇街依法履行责任;五是统一协调落实,建立“纵横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六是统一督导评价,县政府把落实教育职责情况纳入镇街、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责任制考核内容。
房山区:城镇化模式
房山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融入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找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以城镇规划布局为依据,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了一条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教育均衡发展拉动城镇化的道路。该区抓住实施山区教育工程的契机,打好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的攻坚战,将山区中学一次性外迁,将山区小学一次性集聚,充分利用腾退的资源促进山区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发展。同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确保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丰台区:社区模式
丰台区根据城市发展新区定位,重视新建社区学校品质,提升社区教育品味,努力实现就近入学目标。以怡海社区为例,社区学校服务社区的目标定位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全面实现免试就近入学;让每一位公民都幸福,实现在社区内接受终生教育。社区学校均衡配置现代化设施设备资源,共建共享优质的人力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家庭教育联动机制,依法保障学生享有优质教育的权利,让家长和孩子共享社区幸福生活。
朝阳区:学区管理模式
朝阳区立足区情,构建朝阳学区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区—学区—校”三级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校,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垂杨柳学区为例,该学区将管理目标定位在推进“一三一”上,即推进一个创新、三个共享、一个建设。一个创新是学区管理模式创新;三个共享是实现硬件设施、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一个建设是推动学校办出特色。(北京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