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一线报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一线报道
西南大学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
添加日期:2013/5/22 15:44:41   浏览次数:994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西南大学回归教育本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构建培养目标分层、学科教育分类、教学内容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本科生“五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面向学生多元需求,确立分层培养目标。为解决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学校积极推行分层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一是分类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学科特色和优势,将学院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结合型,从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课程改革、创新平台、实践基地、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创业型等多元化高素质人才。二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组建含弘学院,设立大文科类“吴宓班”和理工农科类“袁隆平班”2个校级创新实验班,实施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晏阳初”实验班、“明珠”实验班和“光炯”实验班等9个院级创新实验班,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深厚的科研潜质的创新人才。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级分类教学。为解决单一化人才培养过程和个体化学生学习需求的矛盾,学校着力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学科教育分类。对学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合理分类,分为师范、农学、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六大类,实施学科大类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二是教学内容分级。对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将思想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数学等11门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创新层次共3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展分段分流培养。为解决共通化教学管理体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矛盾,学校积极探索分段分流人才培养新途径。一是培养过程分段。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要,分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三段培养。基础阶段,突出综合素质、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阶段,突出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发展阶段,突出学生多样化需求、社会适应和特长发展的培养。二是学生管理分流。按大类招生,1.5年或2年后,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次分流,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辅修双学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