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一线报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一线报道
华中师范大学探索“三位一体”国情教育新模式
添加日期:2013/1/11 15:15:49   浏览次数:1043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华中师范大学探索大学生国情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了分级学习、广泛调研、建设基地“三位一体”国情教育模式。

  “用脑思考”——建设国情教育分级学习体系。一是面向学生骨干开设“青年领袖成长工作坊”,通过论坛、讲座、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国情的认识和体验,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的理想和信念;二是面向普通学生开设体验式国情教育课程,通过开展“家乡十年”图片展、“我身边的变化”视频展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用脚丈量”——开展了解国情调研活动。开展“百名学生访百村、百名学生访百校、百名学生访百企”“三百”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学校、企业了解国情。2009年至今,已有2000多名志愿者奔赴农村基层,走访了150个县3000多家农户,就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惠农政策等开展专题调研;已有4000多名志愿者走访了19个省份的400多所城镇、农村和山区中小学,就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师资均衡发展、教师能力建设等开展专题调研;已有1000多名志愿者走访了130多家企业,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市场定位等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对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

  “用手实践”——建立国情教育实践服务基地。将国情教育与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建设服务基地,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知国情、受教育。一是依托公益社团与武汉市社会福利机构建立对口帮扶联系,建设“华中师范大学爱心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帮扶活动,重点帮扶孤残儿童、留守儿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二是依托“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学生支教基地,在湖北崇阳、贵州余庆等30多个西部和贫困地区建立实验区,招募大学生到实验区进行为期1—2年的义务支教活动;三是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示范地,建立学生“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基地”,丰富党员学习实践途径,通过开展参观、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党员体验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同时为当地发展提供信息、文化、技术支持。截至2013年1月,学校共建立实践服务基地100多个,为大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了解国情,参加社会服务搭建了重要平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