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快讯
运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纪实
添加日期:2012/10/16 14:15:01   浏览次数:1112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巍巍条山南风起,大河顾我掉头东。在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耸立着一座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地方本科院校——运城学院。

  自2002年升本至今,运城学院人殚精竭虑,拼搏进取,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目前,有国家级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山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学名师6人。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有2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山西赛区决赛中荣获特等奖。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国家、省各类教学、科技、文体、实验实训竞赛中取得了百余项优异成绩。

  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运城学院何以在强校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传承河东文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他们胜出的法宝。

  找准定位

  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2年升本初期,运城学院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区域性、应用性、特色发展和走合作办学之路,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2005年,经过酝酿、讨论,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把“培养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学院的发展目标。2012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他们立足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办学理念体系,形成了“以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多科并举,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服务基层,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运城学院积极培育办学特色。一是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入手,积极培育人才培养特色和大学文化特色。通过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二是从专业设置和特色专业建设入手,培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强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以师范类、商务类和工程类为优势学科专业群的专业特色建设。三是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入手,培育管理服务特色和人才培养过程特色。构建融合专业培养和素质拓展的“1+1”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实施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彰显以人为本的特色内涵。

  学院经济管理系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运城市相关单位和组织提供智力支持。2010年以来,经济管理系教师先后为运城中国国际旅行社、九龙山旅游开发公司、中国联通运城分公司、中国信合河津分公司、运城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等进行了多次不同的专业培训,为各单位和组织培训人员一千余名。同时,他们组织有关师生积极为运城市人大、政协会议提供专业的礼仪服务,多次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称赞和表扬。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全面发展、突出应用”的培养目标,运城学院学生就业质量持续稳定。2010、2011、2012三届本科毕业生共5824名,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0.4%、90.9%、84.5%,均高于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平均就业率。从就业分布和发展趋势看,近三年到地方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4252名,占比为82%。通过对400余家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占97.8%。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有良好发展机会的企事业单位、到发展空间较大的应用型岗位就业。体育系2007届毕业生郭白娃,任运城市盐湖区上王乡郭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建设绿壳蛋乌鸡养殖示范基地8个,发展联营农户1200余家,放养绿壳蛋乌鸡5万余只。绿壳蛋畅销三门峡、西安、四川、湖南等20多个省市,并打入北京市场,乌鸡养殖前景一片大好。郭白娃被授予“山西省青年五四奖章”和“山西省百名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2011年春节前夕,郭白娃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授予“农村阳光创业带头人”称号,并作为唯一一位大学生村官,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改革教学

  开展产学研合作

  多年来,运城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目标、二计划、三模块、四要素”的人才培养思路。“一目标”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二计划”就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专业培养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要素,在素质教育中延伸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三模块”就是“构建通识性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四要素”就是在明确培养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他们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制定了《运城学院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见》,并与3家企业行业和4家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和实践合作教育。二是主动征求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纳入行业企业建议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三是聘任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旅游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课程开设、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工作。四是与企业共建专业实习基地72个、共建企业研发基地1个,平均每年受益学生达到1200余名。五是强化与多所中小学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举办实习基地校长联谊活动,开展顶岗支教,年均聘请近50名优秀中小学教师兼课,举办讲座40余次,共建教育实习基地57个。六是探索与行业及优势院校三方合作举办专业之路,与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及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方向)专业合作办学协议,在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和合作发展与就业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是信息技术行业的朝阳产业,但人才匮乏,需要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也需要科研解决生产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为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运城学院与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意向书。2011年9月,运城学院从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大四学生中精选出40余名学生组成印制电路实验班。经过一个学期专业学习和一个月的强化训练,40余名学生全部通过专业课测试。今年4月至6月,这40名学生全部到广东梅州博敏电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两个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工信部颁发的中级工资格证书。目前,这40余名学生全部被电子公司聘用。

  生命科学系与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签订了产学基地协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合作,申报了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抗棉铃虫、抗除草剂棉花新品系培育”,给运城地区棉花生产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每年约达6亿元。

  传承河东文化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运城学院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这里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源远流长,关帝庙、鹳雀楼、永乐宫、普救寺、后土祠、唐代大铁牛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涌现了商祖猗顿、武圣关羽、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柳宗元、史学家司马光、元曲名家关汉卿和思想家荀况、王通、薛瑄等彪炳史册的人物。这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成为运城学院师生耳濡目染河东文化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大平台。学校在舜帝陵、关帝庙、司马光祠、李家大院等地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里考察学习,亲身感受德孝文化、诚信文化、善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他们依托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东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资源优势,建立河东文化专题数据库,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培育与河东文化相融合的大学文化特色。以走进大学殿堂、走进中国文化殿堂、走进西方文化殿堂、走进科学殿堂、走进河东文化殿堂等为主要内容,多角度地开展了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讲座。近三学年,共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170多人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和相关学术交流,直接受益学生近两万人。学院建立了河东文化中心网站,学院学报开设了“河东文化研究”专栏,在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河东文化研究氛围。感受河东文化、研究河东文化、传承河东文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为一些学子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追求。

  同时,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增设新的专业方向。各系部结合本专业实际,广泛与当地企业和中小学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服务。两年多来,学校先后有万余人参与科普宣传、送法下乡、义务支教等活动,音乐系师生积极参加当地文艺演出,为城乡群众送去高质量的文艺节目。在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加强与当地企业的交流合作,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技术转化,先后为大运重卡、通达集团、山西阳光焦化、运城市经纬燃气等企业开发管理系统软件等十余套。生命科学系教师滕红梅与运城市林业局联合开展“中条山野生观赏花卉开发利用研究”,与运城市药材公司开展了“运城市中草药品种调查研究”,与运城市药检所开展了“山西道地药材的结构发育与主要药用成分的关系研究”。这些研究为运城市野生观赏花卉的推广、道地药材的栽培、种植及有效成分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目前,所筛选的12种优良野生花卉已得到运城市林业局的支持,拟在当地推广应用。

  十载栉风沐雨,十载春华秋实。经过十年的奋斗跋涉,运城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教学、科研改革,强化了专业学科建设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今后,他们将继续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新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