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教育评论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站内文章 > 教育评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添加日期:2012/9/12 18:30:15   浏览次数:1206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政府继“两基”后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从2006年6月全国人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到同年7月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无疑是个好政策。

  然而,在我国这样广袤的大地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非易事。正如我们的“两基”之路一样,直到2011年年底才最后完成对甘肃、四川等省的国检,我们用了整整17年的时间,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两基”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均衡发展尚需不断努力,这一方面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也在考验地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不同群体间接受的义务教育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明显。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二元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也引发了农村与城镇的办学条件标准、教师编制标准不一等问题,无形中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城乡差距意味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历史遗留的重点学校建设等问题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校际差距。针对人为划分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拉大校际差距的实际问题,尽管教育部明文规定义务教育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要想改变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传统观念以及建设相对薄弱学校的力度都需不断加大,这不仅要在学校硬件条件上趋于一致,更需切实改善生源结构、师资水平等软件条件。

  经济收入的差距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群体差距。面对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在已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如何实现上好学等问题都需不断努力,以此推动教育公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意志,这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但前路艰辛,任重道远,仅依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努力难以实现,还需要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上下配合、统筹协调、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慧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