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一线报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一线报道
西南大学“五力”助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添加日期:2013/8/2 7:48:20   浏览次数:948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西南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积极助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以培育扶持为推力。通过多种培育和扶持手段,壮大科研队伍,充实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为承揽各级各类项目奠定人力基础。启动“优秀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遴选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团队,资助培育一批青年学者,帮扶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启动“重大项目预研计划”,为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奠定前期基础。启动“项目报前培训和项目预评审计划”;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门讲座和辅导,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预评审,给申请者提供指导建议。

  以改进评价为动力。由“重视个人”向“重视个人与团队相结合”转变。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攻关,切实发挥以学术带头人引领下的团队作用。由“重规模”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成果产出评价转变。实施“精品成果资助计划”,实现成果产出意识转换。由重视“基础研究为主”向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平行”转变。实施“重大项目预研计划”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团队、平台和资源优势,积极服务社会。

  以营造氛围为活力。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切块投入,权责明晰,关系顺畅,责任到位,统筹发展。通过奖励计划,引导和鼓励学者积极进行科研。学校每年划拨250万元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金,用于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的培育和奖励。重视发挥“传帮带”作用,由学术带头人、资深学者带动和帮扶年轻人投身科研。

  以过程管理为拉力。要求省部级以上的课题都要进行开题。帮助承担者完善研究思路和计划,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成果的产出,确保成果质量。按照项目来源分工,从项目申报、过程管理以及鉴定结项、成果转化都由专人负责,实行“一条龙”服务。积极推介项目成果。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转化和推介科研成果,使成果发挥更大作用和价值。

  以平台搭建为合力。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模式,协同相关单位,建设三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机构,使研究机构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库。设立校内院管优秀机构奖励基金,遴选并奖励校内院管科研机构,鼓励院管科研机构走出校园,推进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