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在研究生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实践中,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围绕以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激活导师和研究生两个主体为基础,促进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实施“博士生招生指标、优博培植项目、优质生源等向重点人才(团队)、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倾斜”战略,初步构建了学校博士生教育“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个结合、四重一体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以学科为主导,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就是要依据学科特点,构建以学科为主导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根本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深入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试点。充分利用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生政策,制定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系列政策,如跨学科复试办法、跨学科修课及携带学分政策、跨学科论文研究及成果共享政策等,鼓励跨学科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二是大胆探索“长学制”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改革与试点。在完善三年制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同时,构建了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本硕博连读等人才培养模式。贯通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体系,要求硕士生、博士生进行一次性学位论文选题,消除硕士生、博士生两段式培养所造成的课程学习脱节及论文研究脱节,保证研究生更加系统地学习理论与专业知识,保证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及系统性,导师也可以指导研究生进行更前沿、更富有创新意义的论文研究工作。
——以导师(团队)为主导,改革博士生招生机制。学校积极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推进研究生导师小组指导制,鼓励导师以团队形式指导研究生。在博士生指标分配机制中,充分保证学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导师基数+‘四重’”的指标分配机制,即在满足具备招生资格导师的基本招生需求后,博士生招生指标、硕博连读与提前攻博指标等向重点人才(团队)、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倾斜。
——以研究生为主体,营造学术创新文化。为支持个性化培养,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从2002 年起实施了优博培植计划,2007 年起实施了优硕创新计划。优博培植计划资助研究生与导师,不同学科、不同博士生均设立个性化培养目标,项目向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基地支撑的导师(团队)倾斜。优硕创新计划主要鼓励优秀硕士生自主选题,开展跨学科研究,为开辟新方向奠定基础。为促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促进,增智与育德相统一,激发研究生心智和思维,搭建了学校、学院、学科、课题组立体化交流平台,如,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为依托的全国性学术活动和狮子山讲坛、南湖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年会等校级交流平台;以“问学斋”、“景园学堂”等为品牌的学院(学科)交流平台;以课题组(导师)为主导的定期师生交流平台。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每年选派一批优秀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合作交流。
——以建设与服务为保证,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为提高博士生学术表达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学校先后立项建设了学科前沿类、学科平台类、跨学科类、实验技术系列、数学系列、英语系列、科技写作类、数据库使用及信息挖掘类等共计150余门研究生课程。坚持10余年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督导员随机听课制度、研究生教学评教制度等。
以学科为基础开展了学科经典文献库建设,帮助研究生快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趋势、重要科学事件等,帮助研究生科学地进行选题。实施了博士生选题查新工作,确保博士生选题的前沿性、科学性;实施了研究生科研记录检查工作,包括记录本规范、记录规范、科研工作量、导师指导、科研诚信等,检查结果及时反馈至学院与导师,并将检查结果与论文盲评挂钩。长期坚持以学科为单元开展博士资格考试。
近几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已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十一五”期间,学校以较小的博士生教育规模获评8 篇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006-2011年以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论文2503篇,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34倍,IF≥5的论文101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比例分别达到80.2%、88.1%;89.3%的授权专利有研究生参与。2篇SCI论文分别被评为2008、201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1项成果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1项成果被评为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