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一线报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一线报道
厦门大学构建灵活开放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添加日期:2012/11/15 10:47:19   浏览次数:1021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近年来,厦门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以全面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契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本研层次打通,着力构建自主性、研究性以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拔尖”与“冒尖”相结合。以精英教育为目标,通过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转专业、辅修制、弹性学制、跨系选课制、本科生导师制等系列教学改革,努力解决影响拔尖学生成长的各种束缚,提供适合的“土壤”,创造更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多样发展中“冒尖”。在部分基础优势学科成立拔尖学生遴选委员会,及时发现具有天赋潜质、勤奋好学的学生进入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行早期培养。制定《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性意见》,通过编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创造一流条件、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科研环境,让进入计划的学生尽快成长成才。

  ——构建“金字塔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已构建并实施包括“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平台课程建设计划”、“本博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等六大建设计划,初步形成了“全校教学改革平台→基础学科教学平台A(人才培养基地普通班)→基础学科教学平台B(基地班或国际化试验班)→拔尖学生教学平台”等四层次“金字塔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平台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创造不同的条件,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与潜力“攀登”不同阶梯的学习平台,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实施目标动态考核,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平台设置不同的目标条件要求,实行动态选拔、弹性管理,为不能适应的学生提供“退路”。

  ——形成局部突破和整体教学改革良性互动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意见》和《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意见》,致力于推进多样化培养模式。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推进课程资源共享,每个长学期选课达到19万人次,人均选课9门次,另有885门专业课面向全校开放,跨专业选课人次达到2万人,为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在整体改革基础上,选择若干基础学科进行拔尖学生培养试点改革。通过开展多元化的课程组织、学期报告会、学习兴趣小组、科研研讨课、暑期学校、出国交流等培养形式,积极探索拔尖学生成才成长规律,进而带动整体教学改革推进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启动国际化教学改革试验班,在化学、生物、数学、海洋、经济、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先行先试,选取每个学科16门左右课程,引入国外先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目前共有465人在国际化试验班学习,已开设114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积极开展学生交流学习计划,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生数占当年本科招生数的14.17%。大力推动全球工程教育交流联盟项目(GE3项目),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所加入该联盟的大学,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科学生。

  ——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开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已立项汉语言文学专业等29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项目。参照国外知名大学经验,开发研制新的《课程教学测评》工具,从以往对教师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学的关注。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每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内本科教学评估,建立起了“自我评估、自我检查、自我反馈、自我整改”的常态化评估机制。制定《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能够真正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学习潜能为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拔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列入学校 “十二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并成立“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和“厦门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专项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专项工作组由分管副校长担任。把该计划作为学校“985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对各个子计划分别列出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同时,新加坡李氏基金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师职务聘任条例》,要求所有受聘教师每学年均须独立承担或完成48课时的本科课程教学任务;修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管理办法》,构建由教师、党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本科生导师队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