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快讯
西南民族大学:发挥民族高校特色 繁荣民族地区社科
添加日期:2012/9/24 10:10:21   浏览次数:1220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核心提示】西南民族大学的社科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的倡导下,切实改变了研究思路与理念,将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作为大部分社科研究的必经程序。
   

  在全国社科界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西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以社会科学见长的民族院校,积极参与、热情投入,依托特色,在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中锤炼社科工作者的思想作风,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

  办学向民族地区基层延伸

  作为地处西部的民族院校,西南民族大学紧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基层。

  学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就是服务于民族地区基层的体现。根据这一战略,学校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大草原上征地1000亩,建立了科研基地总部,包含“民族文化旅游和牧民新村及新生活示范园区”在内的五个科研园区,将研究阵地延伸到民族地区基层。

  “两翼”之一的“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示范基地”建设过程就是一个深入基层的过程。广大科研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田野,走访千家万户,收集了大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地五个研究中心之一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下设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民族综合文献馆,已收藏各种版本的藏、彝、傣、水、纳西等民族文献资料23000余函(册),包括《大藏经》、《贝叶经》等古籍珍本。整理翻译出版有《博东全集》、《更敦群培文集》等著作,在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该中心已成为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规模最大、收藏最为齐全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心。

  西南民族大学的社科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的倡导下,切实改变了研究思路与理念,将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作为大部分社科研究的必经程序。每到寒暑假,在青藏高原的草原藏寨、云贵山区的苗寨侗乡,都能看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身影。他们或做田野调查,或开展宣传服务,和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

  今年暑假期间,西南民族大学赴民族地区开展调研和社会服务的团队多达二十余个。其中“武陵山区博士服务团”主要围绕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集中连片发展协作机制、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协作机制等四个主题,赴武陵山区有关区县开展了系列专题调研和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团克服了天气、语言、交通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先后来到重庆武隆县、黔江区,湖南凤凰县、吉首市、古丈县、永顺县等6个区县的城镇和乡村。他们爬高山、入峡谷,查资料、做访谈、访民情,得到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和科学数据。此外,围绕武隆世界遗产地服务质量提升、凤凰古城营销升华、永顺土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话题,他们还举办3场大型讲座,为当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强、质量高的意见建议。

  社科工作力求求真务实

  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提出,社科工作者要“求真务实”,就是“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在西南民族大学制定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818计划”中,明确将“智库”建设作为八大建设工程之一。通过“服务民族地区‘智库’建设项目”和“应用对策研究重大孵化项目”的实施,建设一批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重要智库,成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民族地区基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西南民族大学重视开展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等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的应用对策研究,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对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孵化培育国家级重大项目,产生对政府决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学校已经成功打造武陵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藏族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彝学研究中心、羌学研究中心、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多个应用型研究基地,有的已经成为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民族大学在校级项目类别中还设置了“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项目”,专项资助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要求由教职工与民族地区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人员联合申报,力求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打下基础。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但增强了学校科研人员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意识、勇气和责任感,还使学校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这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感召下,学校广大社科工作者养成了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科学研究的习惯,在民族地区田野中发现问题,获取真正高质量的、贴近实际的第一手资料,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近两年,学校每年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都超过20项,其中包括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承担的各级各类社科科研项目中,涉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问题的项目达到70%以上。

  民族双语普及教育显特色

  西南民族大学社科工作者积极深入农村牧区、厂矿企业、学校和社区第一线,坚持从实践中摸索和检验真理,在社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学校教师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中的“羌族年”、“苗族年”、“藏族插箭节”等节日志,素材来源于研究团队在各民族村寨的收集整理,作品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在高校社科普及教育工作中成为典范。学校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为依托,紧紧围绕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深入民族地区基层开展“科普行天下、幸福千万家”系列社科普及教育活动,送知识、送文化、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队先后赴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云南省红河州,青海省海南州等民族地区的村寨、学校,在草地、田野、教室开设讲堂,开展“畜牧养殖与特色经济发展”、“环境与健康”、“民族文化艺术进社区”等主题的藏汉、彝汉双语科普宣传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2011年8月30日全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表彰大会上,西南民族大学因在少数民族双语科普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业绩和贡献,获得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九大部委的联合表彰,被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得表彰的高等院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