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快讯
丰富的博雅课程 多元的实践体验
添加日期:2012/9/12 16:49:19   浏览次数:1213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作为创建“文化复旦、和谐复旦、创新复旦、优质复旦”的切入口,上海市复旦中学,以博雅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博雅创新人才的培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头戏”。
  2009年,复旦中学开始实施的“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就是复旦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该课程用“文化”这一主题实现若干模块的整合,这里的“文化”就是溯复旦之“根”与“源”而来的复旦文化,就是“自强育人”的办学思想与教育追求,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治教治学理念与人生态度,以及“服务、团结、牺牲”的价值取向与奉献精神。
  复旦中学“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建设,体现了历史积淀与现实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人文根基培育与道德践行的统一,体现了“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的社会责任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010年,复旦中学承担教育部、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成为上海市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实验学校,致力于传承学校百年坚守的“崇尚科学,注重人文”、“文理相融,人文见长”的“完人”教育传统和教育教学特色,以“博雅”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堂转型为抓手,以“学子践行”为突破,注重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人文学科方面拥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把“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作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实施的内容之一,尝试通过探索创新素养培育走人文高中发展之路,力图铸就自身品质,实现复旦中学的教育转型与特色发展。
  
“博思学子讲堂”
  课堂,往往是教师的“领地”,而在复旦中学,有一个被称为“博思学子讲堂”的地方,既有课堂的气息,也有讲学的品性,更有与众不同的主角。
  “博思学子讲堂”,是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创作和设计,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诸如戏剧艺术探究、历史文化探源、影视欣赏、天文地理、阅读心得、社会问题评论等,通过“讲堂(馆)”的形式加以展示和交流。
  “讲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则是倾听者与指导者。“讲堂”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反映社会生活、科技进步;在形式上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重学生实践与体验。这样的“讲堂”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大象无形的境界。
  你瞧,在2012年“学子讲堂”上留下过这些人物和声音:建筑——凝固的历史,高一(2)班笪明杰、蔡俊杰同学借助于建筑图文资料,重现了古代罗马的辉煌;在“玄学之变”中,高一(3)班两位女生吴旖旎、胡怡芸,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玄学;探究历史,传承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初探,则来自于高一(4)班王蓓和她的同伴们的发现;智者之行——从游戏到探索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还多方面展示了高二(7)班葛晨悦、罗大地、王品东同学合作研究的成果。
  这样的“讲堂”,重要的不在于成果的多少,而在于讲述的过程。学生由于受阅历、知识积累、思维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讲的也许不够完美,甚至还有些幼稚,但相比于传统的外在灌输式的被动的“完美”学习,学生自己能在独立思考中产生创新意识,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原始渠道”。这样的“讲堂”,学生唤醒了创新意识,并诉诸于行为,在创新性探究中完成了“认识过程——体验过程——创造过程——践行过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从意识到实践,从汲取到输出的智慧发现、发现智慧之旅。
  如今,越来越多的复旦学子走上“讲堂”,他们与同学、老师分享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这里,他们实现了知识与智慧的连接、课堂与社会的对接、志趣与专业的链接,思维在碰撞中发展,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人生观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健康成型,信息筛选能力、文化判断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用新型、特质课程驱动:“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
  “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是学校“博雅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博雅”教育理论为课程理论基础,其缘由有三:其一,“博雅”理念与复旦百年来“文科见长”的学校特质是一致的;其二,“博雅”教育理念与百年复旦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其三,“博雅”教育理念与复旦大学正在推进的“通识教育”是对接的。
  “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立足点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上,具有主题性、综合性、指导性三大特征,旨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人”。主题性,即“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有一个核心——“文化”,体现的是人文思想;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综合,其二是知识性、思想性和学科性的综合。指导性,是指课程带着很强的学校教育意志,体现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和目标。
  目前,“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已形成十大模块,其中四个模块的教材已于2011年5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翻开《寻梦复旦园》,爱国气息扑面而来,兴国首先要有各种人才,培养人才首先必须兴办教育。复旦中学成立与发展的百年历史,正是鲜明的写照与缩影。篇篇回忆性文章倾注深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是复旦中学独有的优秀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辨“砖”识“屋”》,是通俗的史料解析入门书,可作中国史、外国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中学时代学一点史料学初步知识,打一点历史文化的地基,对启迪思维、崇尚科学十分有益。——《掌中求索》,真的教你去掌中求索。TI图形计算器只有一巴掌大,被人称为“掌上电脑”、“掌上实验室”,一器在手,的确可以“运科技实验于掌”。该课程的设计是以TI图形计算器为桥梁,实现数理化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使学习充满时代气息。——《跟着环球游画看世界》,行经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写真”,给学生带来许多震撼。学生杨忞说:“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难以了解的知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开始有了‘宅’和‘蜗居’的想法,这很不利于知识面的拓宽和世界观的形成。杨老师在书中通过自己经历的讲述和美术作品的分析,让我们意识到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民族风情,领略到各地区截然不同的艺术人文气息。跟着杨老师环球游画,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审美、领略了风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世界之美、艺术之美。”据悉,其他模块教材都已完成初稿,待专家论证后即将陆续出版。
  就学习内容而言,“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是对基础型课程的补充与拓展;就能力要求(培养目标)而言,“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是对基础型课程的提升与发展,两类课程相融相通、互补互生。在此基础上,复旦中学的课程序列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
  可以说,这种新型、特质课程,体现了复旦人文的精神与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空气与土壤。
  
用智慧、创新教学引领:“转型课堂的导学机制”
  “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实施,为课堂转型提供了契机。可以说,学校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开始,然后拓展至基础型课程;而基础型课程的课堂转型,先从文科尤其是语文开始,而后拓展至理科。
  “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各模块,虽由基础型课程拓展而来,但已突破原课程的学科本位,基于该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各模块都在探索形成本模块应有的课堂形态,教师的教学正从单纯的“教”转向以“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在汪静华老师的《中外名文解读》课堂上,高一(3)班的学生提出,《史记》可以这样读:一段一段看似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文字变成了一出一出有人有事、生动感人的表演,这其中有着繁琐的工作: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将史实编撰成剧本,将剧本搬上舞台,涉猎的领域广泛、所需的技能众多,但学生们都完成了。这样的《史记》,有谁不爱读呢?这样的课,有谁没有收获呢?汪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学生经常会给我惊喜,他们的能力远超出我的想象。”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正从“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扩展至基础型课程,文科先行,理科紧跟其后,课堂的外延得以拓展,内涵得以丰富,课堂正逐步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自主探究的天地、创意迭出的舞台。
  “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语文教学中,一段时期中渐行渐远的至清之音正重新回归,琅琅书声逐渐成为复旦语文课堂中一个悦耳的音符。范读、轮读、引读……方法多样;品读、辩读、赛读……形式各异;含英咀华,恬吟密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朗读·诵读,默读·静思,切问·追问,体悟·演绎,多灵动的语文课堂,让教育教学散发生机与活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在复旦的物理课堂中,验证性的实验在减少,探索性的实验在增加,实验越来越趣味化、生活化、社会化。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对某一个物理学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一种“学中思、思中做、做中会”的学习方式。
  教物理的冯维晔老师反思道:“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学生的一生中会有多少节课,而真正有哪节课会在他的脑海中停留一辈子,曾经有一节课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因此,在我的物理课上,我一直有这样一种追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学生自由展现、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地方。所以,我在教学中坚持这样一种原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舍得放手,新课给学生问题,复习课给学生框架,教师的作用是给予方法的指导和精神的鼓励。如在《牛顿定律复习》的复习课上,从原理的讲述到实验、练习的设计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习得了知识,生成了智慧。上完后,学生对自己的课意犹未尽,兴奋之意溢于言表,而我也深有感触,其实学生都很善于学习,很善于创造。”
  
用体验、实践习得拓展:“边走边学的践行磨砺”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除了通过增值的课堂,课外实践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也能在课外找到它的踪迹。
  “文博研学”是学校的课外学习基地。学生在复旦大学教授的指导下,走出校园进行历史文化的探源和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究,以开拓文化视野,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体验和理性感悟。
  如“厦门文化践行”是与厦大附中“六年一贯制”创新素养培育社会实践项目联合举办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意识都较活动初期有明显的提升;“西安、洛阳文博践行”,学生的项目意识明显增强,各个小组自拟研究课题,精心设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分小组自主确立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从青铜器看饮食文化”、“从西安到洛阳看唐朝变迁”、“佛教的发展历程”、“神秘的古墓文化”、“游西安,品西安小吃”、“兵马俑,不为人知的故事”等课题。
  “我不一定成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但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一定会把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尽我的微薄之力传承下去。”这样一句充满文化自觉与责任意识的话,出自高一(1)班的沈晓晖同学。2011年暑假,他与其他30多名学生在复旦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9天的西安、洛阳文博研习践行之旅。
  兵马俑、法门寺、汉阳陵、龙门石窟、白马寺……学生的视野在历史文化的探源与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究中得以开拓;写家信、记日记、查资料、自主设计行程和设计小组考察计划……诸多活动促进了知识与能力、课堂与社会、践行与智慧的有机融合,促成了学生项目意识、团队精神、规范意识、角色意识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践行活动让学生回归了生活,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生活应有的认识,学会做人、做事与做学问,进入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认知境界。
  复旦中学“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完善,是复旦文化的践行成果,也是创新素养培育的经典导读。人们可以相信,复旦的精神将在学子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