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大学通过组织领导、制度规范、培养机制、文化建设等四方面举措,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健全组织领导,着力工作顶层设计。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成立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每年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制定《吉林大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明确学校党委中心组、教师理论学习的组织形式、学习时数、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重点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和全校教师理论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问题和学用脱节问题。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体系,促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中长期发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紧密相连,不断改革创新取得进展。
完善制度规范,保证工作持续有效。制定《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及课堂教学等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审批流程》《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定《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活动实施方案》,丰富教师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网上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连续13年面向全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关注和掌握教师思想动态总体情况,形成报告,为学校党委决策提供支持。
创新培养机制,提升工作队伍水平。成立吉林大学理论学习顾问团,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学习规划和指导。成立中青年骨干教师理论学习宣讲团,分专业、分校区、分领域实施学习计划。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商界精英等做客“思想?理论?人生:100讲”系列讲座。建好青年文化书院讲坛,举办学术沙龙,向教师解读党中央重要文件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遴选校内外人文社科教师,成立青年文化书院,着力打造教师接受教育、相互交流、服务社会的平台,培养肩负学校未来发展和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强队伍。
构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以“文化荣校”战略为抓手,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打造精神凝聚工程、校园文化塑造工程、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程、大学文化引领工程。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谋、论证和建设作用,为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开展师德标兵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积极推荐吉林省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挖掘在教学科研工作一线,为学校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营造宣传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