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基础教育访谈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基础教育访谈
对话泽州一中校长李海勇——寻找教育的真相
添加日期:2014/4/23 16:50:53   浏览次数:1481   文章来源:本站   加入收藏

对话泽州一中校长李海勇——寻找教育的真相

 

   采访李海勇是一次难忘的体验。他更热衷于带领记者深入课堂看课,在他眼中,课堂才是最有力的成果诠释,学生才是最生动的报道素材。更让记者感动的是,很多时候,记者反过来成了李海勇访问的对象,他对课改的最新思考,希望通过我们得到求证和回应。

  这就是一位课改人的真实状态。对于课改,李海勇执着得似乎有些偏执,他把课改作为带动学校发展的最高纲领,也把自己置于课改的最前沿,不留退路。

  对课改的一往情深,源于他对教育问题的深恶痛绝。李海勇说,“高中教育不自觉地陷入到了生源和高考利益的博弈之中。固然每一所高中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但我实在不愿成为坏教育的俘虏,更不愿做应试教育的帮凶”。所以,他采取的策略,就是朝着应试教育的反方向走,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干预。

  “说来惭愧,做了30年的教育,才发现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发现教育的真相和秘密。”李海勇说,“以前只是在搞教学,不是在搞教育。”

  李海勇说,泽州一中锁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希望实现一种理想的境界:“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这种“由少变多”的改革,是真正意义上教与学的革命,将强制性、“填鸭式”的被动承受过程,置换成引导性、建议性和讨论式的教学相长活动。

  正是因为如此,李海勇给自己的博客取名为“精神家园”,这或许正是他的办学愿景——把学校建成一所“生态乐园”,培养出一个个健康、阳光、自信的社会公民。

  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有时候往往会链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李海勇带领他的团队一路走来,走得并不轻松。据说,初期有不少教师在与学校考核组玩“躲猫猫”的游戏,只要考核组离开教室,教师就重新开讲,不料考核组又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让教师无比尴尬,学生哄堂大笑;还有的教师拉上窗帘关上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统一共识远比技术突破重要得多。2010年1月,在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李海勇讲了9个狐狸喝水的故事,他想通过这个故事,引发教师们的思考: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找借口,而是寻找方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学会借力,协同攻关。

  在艰难的环境中推动改革,信心显得弥足珍贵。李海勇就是一个内心很有力量的人,他始终对未来充满期待。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始终没有怀疑过课改,没有动摇过自己的选择。

  这就是“课改勇士”李海勇。一位顶住各方压力、力挺课改的高中校长;一位在学生眼中“不像校长”的校长;一位教师眼中的“电脑高手”,善于借助网络吸收课改营养,注重对自己“脖子以上部位”进行投资的学习型校长;一位愿意做《皇帝的新装》里敢说真话的小男孩儿那样的“敢言”校长。

  坚持道路自信

  中国教师报:高中课改的风险最大,所以高中课改的虚假性最严重。有学校用两张课程表应付课改,有学校则是叶公好龙式地搞课改。泽州一中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决绝的态度启动课改?

  李海勇:改革开放30多年,处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课堂变化不大。我们的传统课堂依然是封闭、保守、低效、凝固和不对称的,这样的课堂是不适应高中新课程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很多种,比如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我们的课堂却很难培养出来。作为校长,我始终在思考:要把学校带向何方?尤其是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后,我们到底要示范什么?我想,首先要示范育人模式,通过课堂改革,把教学升级为教育,让课堂流程实现育人的目的。

  中国教师报:通过还学习权于学生,让学习从个体走向团队,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教师只有还权于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他的教才有意义。

  李海勇:一个“还”字很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相当不易。过去,我们的课堂是教师的“殖民地”,教师掌握着课堂上所有的权力和资源,学生则是被动的、压抑的。课堂矛盾主要集中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以师为中心的课堂现状之间的矛盾,集中于教师讲授过度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及的矛盾,而这些课堂矛盾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生学习特点认识的不到位。

  中国教师报:据说,在课改之初,你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家长还集体“上书”省教育厅,要求叫停课改,是这样吗?

  李海勇:确有此事,来自家长的质疑超出了我的预期,但并没有动摇我的决心。当时有家长直接找到我,说这是胡来,“不让老师讲课,这叫什么学校?如果学生靠自学能会,还要学校干嘛?要老师干嘛?”也有家长质疑,“别的学校都不改,为什么你要改,不能拿我们的孩子做试验品”。一时间,泽州一中成了全市热议的焦点话题。那个时候,家长不赞成、学生不适应、社会不理解,不理性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领导劝我可以先搞几个实验班,不要全面铺开;也有朋友劝我,“何苦呢,不要因为这个丢了自己的校长职位”。但是,我心意已决,必须与传统课堂彻底决裂。我们可以探讨改革的措施,但不能掉头不改。一定程度上说,领导的决心就是教师的信心。

  中国教师报:你是如何说服家长,并平息最初的风波的?

  李海勇:最初家长不理解,曾有100多名学生因为家长的干预转学。后来就是通过召开家长会沟通,并邀请家长深入学校听课,家长们才渐渐从质疑到支持,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这场风波平息的转折点,应该是省教育厅接到家长的投诉后,派调查组深入学校调查,最终认定,“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希望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跟踪关注,好好研究,大力支持”。这样的结论,让全体教师吃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信心。

 

  校长何为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理解自己作为校长在推进课改中的作用?

  李海勇:校长是学校的决策者,是改革的推动者,校长不仅要指引好方向,更要对改革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就学校课改而言,我的理解是,努力很重要,但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而比方法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的选择和把握。

  泽州一中确立了课改的方向,就要敢于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在同一方向上,可以不断调整路径和策略,但不能改变方向。方向是战略问题,方法、努力是战术问题。方向一旦确定,方法和努力就上升到重要位置了。在具体的技术层面,比如学道如何进一步完善、学簇的文化建设如何推进、课堂评价怎样实施、各科如何在大的模式下形成本学科的子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深化、如何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都形成了不同的微课题研究小组,分别进行攻关,各个击破,一线教师的信心在不断攻破难关中逐渐确立起来。

 中国教师报:确立了方向之后,课改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向前推进的?

  李海勇:首先是为学校“正名”,既然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我们就要把“教校”还原为“学校”,由“为教服务”转变成“为学服务”,将由“教”字打头的行政处室变更为“学”字打头,教室更名为“学室”。名字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理念和观念的变化。接下来,我们提出了“以学为先、学导同行、问题解决”的课改理念,倡导教师放下架子,转变角色,走出课堂、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改造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生地,成为一个充满灵性的、热情的、生命再创造的场所,成为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师生与世界对话的场所,成为师生间相互倾听、共享经验、积淀精神、撒播人文、生成智慧的场所。

  具体到课改路径,我们是沿着3条线索逐步推进的。第一条线索是重构教材,设计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型模式;第二条线索是打造“无界课堂”;第三条线索是构建比小组更为紧密的学习组织。

  中国教师报:哪里发生改革,哪里就会出现新局面,但并不是所有的新局面都通向成功。泽州一中的课改何以能够成功?

  李海勇:搞课改首先要敢于向自己的思想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必然产生很多新的概念,我们要善于对自己的大脑进行格式化,勇于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敢于向自己的行为挑战。目前,新课改仍然普遍存在着“皇帝的新装”现象,明知传统课堂弊端很多,但大家都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怕承担责任。我们不能被错误的思想所绑架,尤其是家长的需求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和满足,要敢于去引领,敢于去制造需求。

  课改就像游泳,如果只是在岸上看、听,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一定要敢于试水,大胆下水练习。行动会解决课改的一切问题。一开始可能不适应,有时还会“呛水”,但只要大胆练习,就会由浅水游向深水,甚至达到潜水的水平。由此,课改就会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技术让课堂“无界”

  中国教师报:课堂高效之后是什么?泽州一中未来要突破什么?

  李海勇:课改是一趟没有终点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需要不断提速,不断变道。歌德曾说:“最重要的事情永远都不能让位于最不重要的事情。”学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育人。学校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使命,让自己的团队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当中去。

  目前,学校确立的课改战略是关注“三化”,即整体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所谓整体化,是指基于校本特色的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是整合教材,使国家课程实现校本化开发;另一方面是建设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旨在让学习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使成长从单一走向多元。所谓信息化,是指把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堂,从而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过去几年里,我们是通过改造课堂流程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现在要探索的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结构性影响。所谓标准化,是指在高效课堂和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全新的课堂标准。为此,学校专门把2014年确定为“标准建设年”。

  中国教师报:学校现在在探索的“无界课堂”,是不是在尝试打破班级授课制,实现学生学习资源的最大化?

  李海勇:“无界课堂”,就是借助“走班制”和“人人通”,打破班级之间的界限和学习时空的限制,尝试建立一种非班级学习制,即导师育人制。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组织以导师引领的小组为单位,而不是以班级为单位;导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工作;引领学生建立丰富多彩的“自组织”,学校管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导师引领为辅;学校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充足的自主时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生学习;导师制下可能没有了“学案”而只有“学习报告”;尽量以小组评价“导师”,而不以班级评价教师。

  中国教师报:作为课改的探路者和受益者,你最想与高中教育者分享的是什么?

  李海勇:尽管课改是国家意志,尽管高中课改已经启动了很多年,但至今谈到课改,依然是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我想与全国高中教育工作者分享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如今不少区域和学校都做出了突破性的探索,但是在实践领域真正走在课改路上的学校依然是非主流的,人们的认可度似乎并不高,依然对课改怀有偏见。课改不是万能的,课改也不可能点石成金,我们不能过度夸大课改的功效,也不能通过无限放大课改的问题来诋毁课改。

  第二,我一直觉得,一线有太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盲从者多、徘徊者多、观望者多,而改革者却成了另类。

  第三,课改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障碍,而是共识的达成。如何把校长的想法变成大家的想法,如何在课改的方向上保证思想的统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四,在外人看来,课改带来的最大效益是高考升学率的提升,但在我看来,课改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自信。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搞课改首先要提高质量,决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另一方面,课改不仅仅要赢得教学质量,更要赢得学生的生命质量。

  最后,我想说,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基于不同的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所以,“改变”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一直走在寻求改变的路上。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