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工作动态/培训信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培训 > 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工作动态/培训信息)
建好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圈层”
添加日期:2014/4/21 16:20:41   浏览次数:1166   文章来源:本站   加入收藏

建好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圈层”

  在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基础,为此,国家提出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创新人才从哪里来,固然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又离不开课堂、教育系统、社会环境三个“圈层”的密切配合。

  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思考的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 “古怪”问题时,教师能否更为宽容、耐心倾听和解答?因为呵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就维持了创新的强大动力。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比强制性知识学习更重要。比如在数学环节,教师的关注不要仅限于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和熟练度,而应重视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因为缺乏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发展将失去灵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比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更重要。人类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以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为目的,如果课堂不能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源之水。

  仅靠课堂一己之力,是无法形成鼓励创新、倡导质疑的教育环境。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支撑”。

  这种支撑离不开一支“协同作战”的教育团队。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等在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上不仅达成共识,而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这种支撑离不开教育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制定等形成了一个“木桶”,任何一个环节的“短缺”都会减少木桶的盛水量,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支撑离不开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小学、中学、大学的有机衔接,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系统内的每个主体、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之间的通力合作、整体协调。

  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教育,但并不是仅靠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更关注和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社会舆论能多一点对“怪才”和“偏才”的宽容,少一点对“全才”的强求;如果社会氛围能更加开放包容、严谨求实、科学民主,形成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文化,那么我们的社会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创新人才。 

  鲁迅先生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写道“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这里的“土”所指的正是整个社会。倘若整个社会已成为鼓励创新的一方“沃土”,何愁没有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呢?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凭一堂课、一个阶段教育就能实现。它既要有“内圈层”的课堂教学作基点,又要有“中圈层”的整个教育系统作支撑,还要有“外圈层”的社会环境作保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