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教育新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站内文章 > 教育新闻
成都市多维度开展监测评价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添加日期:2013/7/23 11:40:16   浏览次数:896   文章来源:全国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成都市坚持把评估标准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杠杆,2008年研制了《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2010年研制了《成都市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2011年研制了《成都市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并不断改进方式方法,逐步把过去的达标性评估改变为动态性监测评价,以此检测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动态差距,促进资源配置、制度建设、政策措施等的适时有效调整。

  一、以促进校际均衡为重点,研制《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

  为有效缩小校际差距,2008年成都市研制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并逐步完善,逐年开展监测。

  一是强化针对性。重在对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研究和监测,客观反映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以及差距发展变化的趋势,及时发现典型弱势学校及其弱势方面,以此做出预警、提出行政干预措施。

  二是强化导向性。从教育公平内涵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选择了13个常规监测指标。同时,根据成都实际,将均衡监测的重点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并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难点问题,设计一些当年的特别关注指标,如学校信息化建设达标率、择校生比例等,通过监测一定时期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三是强化科学性。通过研究,采用基尼系数分析测度区(市)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的总体程度,同时运用差异系数分析法,与基尼系数分析法进行相互验证,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2011年,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人类发展指数的有关计算方法来计算义务教育均衡指数。

  四是强化实效性。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将监测报告印发给各区(市)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并通过区(市)县反馈到学校,为改进管理、调整资源配置、做出重大决策等提供依据。2009年,首次形成《监测年度报告》。2010年,首次公开出版《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年度报告》,广泛接受社会的评价和督促。

  2011年10月11日,成都市长葛红林主持召开成都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研究会议,就校际均衡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决定启动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推动成都基础教育新一轮发展。

  二、以促进县域均衡为重点,研制《成都市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

  从2008年起,成都市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2010年,研究制定了《成都市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并对9个区(市)县进行了试评估。

  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成都市决定将对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的达标评估,改为对区(市)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动态监测和阶段性评估相结合,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长久、持续、深入的推进。

  在对国际教育发展共性指标和国内教育现代化共性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成都市遵循体现教育现代化内涵、简明易操作、具有客观性、指导性、体现动态性等系列原则,将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五个方面的要求,分解落实在教育投入、师资队伍、校舍及教育技术装备、教育信息化、教育发展水平与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中,初步构建起了《成都市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

  目前,该指标体系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并将于2012年用于实际监测。

  三、以促进城乡均衡为重点,研制《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2011年,成都市在国内率先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首次开展监测。该指标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体现地方特色。指标体系立足特大中心城市、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成都实际,科 学界定了“城”与“乡”的范围,既抓住重点,又体现出“市域统筹”。紧紧围绕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开展监测评价,有助于科学总结2003年以来的“成都模式”,科学、全面、客观反映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二是承认城乡差异。指标体系充分承认城乡之间的历史差异和现实差异。成都市认为,通过八年来的倾斜化政策、手段和措施,在很大程度弥补了农村教育的短板,但差异仍然存在。承认差距,是研制指标体系的出发点,缩小差距,是研制指标体系的目的。

  三是符合发展目的。成都市制定指标体系的依据,既有对过去八年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又综合和适应了部、省、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要求,以及《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综合评价的目的。

  四是具有可操作性。指标体系设定了教育机会、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教育质量等五个方面城乡一体化的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涵盖了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等核心环节。结合成都实际,设定了若干监测点。全部采用可量化指标,指标内涵明确、可量化、具有典型性,指标数量简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五是导向作用明显。指标体系重点导向是“市域统筹”。2011年,成都市启动了监测和评价,形成了《成都市2010年度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与评价报告》,从整体阶段判断、发展水平综合评析、监测结果分值评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等方面剖析评价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为下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弥补教育发展短板、消除教育发展薄弱环节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四川省成都市提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