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一线报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一线报道
陕西师大“八项计划”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添加日期:2013/7/15 11:09:24   浏览次数:931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陕西师范大学抓住国家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战略机遇,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大力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和科研管理方式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之路。

  ——实施理论创新计划,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一是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和宣传,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二是调整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结构。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发展平台,进一步统合相关学科力量,促进交叉和融合,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三是重点培育10个左右的校级哲学社会科学优势或特色学科,争取新增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若干教育部及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有新突破。

  ——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一是遴选5-10名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予以重点支持。二是设立10-20名“知名学者岗位”,造就一批国内知名、功底扎实、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三是通过竞争性选拔30-40名青年学者,设立“科研新秀岗位”,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四是培育10个左右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校级创新团队和优秀学术群体。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构建协同共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 “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行为与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实验室”等文科实验室进入国家支持体系。二是建设一批跨院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和研究中心,形成以课题组为基本学术单元的矩阵式、开放式的科研组织模式。三是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实施学术精品计划,着力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一是完善《陕西师范大学标志性科研成果经费奖励办法》,重点支持原创性、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完善在任期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实施学术代表作制度。二是对重大招标课题申报、入围与中标者分别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鼓励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国高校社科文库”等出版资助项目。三是建立“学术特区”,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学者,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其潜心研究、自由探索。

  ——实施“长安智库”计划,着力构建咨政育人的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一是依托现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平台和横向科研平台,实施“长安智库”建设计划,力争建设3-5个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聚焦重大问题的智库,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探索研究人员参与政产学研用平台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加大科研成果向文化产业、决策咨询、公众普及、教育教学的转化。三是参与陕西省“文化精品繁荣工程”和“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建设,组织教授宣讲团,开设社会公益讲座,宣传推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实施数字人文计划,着力构建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系。一是大力支持文科院系和科研机构建立独具特色和潜力的社科类数据库与实验室,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网站,促进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大力推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当代教师教育》等学术刊物走质量优先与数字化道路。三是实施馆藏古籍数字化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公共数据库以及外文原版图书期刊中心书库。

  ——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民主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并完善适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支持学科建设的学术评价体系,按照基础理论类、咨询应用类和实践创作类成果的不同特点,制订相应评价标准。二是组建哲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探索建立学科建设、学术研究、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科研管理创新体系;坚持学术自由与平等,发挥教授在学术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借力、合作共赢的良性运行机制。三是加大对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

  ——实施学术国际化行动计划,构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交流体系。一是鼓励哲学社会科学院系(中心)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术前沿进行对话交流,开展国家急需的国际问题和国别问题研究。二是加强留学生教育工作。优化留学生的类别结构和国别结构,提高留学生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的比例,深化与海外合作院校互换学生工作。三是实施学术“走出去、请进来”计划。面向海外翻译、出版和推介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学报创建外文版;加大境外智力引进力度,确保文科院系有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任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