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兰州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十年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形成了“一张网、二级培植链、三级跳”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格局,在点、线、面三个层次上构筑起大学生科研梦想的实践之路。
织好一张网,激发学生科研意识
织大这张网。学校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实施机构招数叠出,强化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引导工作,最大范围地培养学生的意识,激发学生热情。校团委自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自筹经费与学校投入经费比例达到3.61比1。连续五年的“之德”创新基金项目支持127项学生项目,参与人数近千人。
织活这张网。依托专业类科普活动、科技学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科技氛围。身边化学知识竞赛、信息科技活动月、生物科技周、建筑结构模型大赛等,已经成为品牌学术类活动;依托学术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绿队、“蒲公英”科普协会,科技创新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发明协会、达尔文俱乐部等学术科技社团和科普性、实践性社团已经占了全校学生社团的三分之一。电脑协会的《电信星空》电子杂志在“全国校园文化网上行”评选活动中获得“最旺人气奖”。绿队的青海普氏原羚考察、达尔文协会的湿地考察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并获得多项荣誉。我校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电子竞技大赛中取得佳绩,一项作品获得中国专利年会“校园发明与创新”银奖。
织牢这张网。在十年的实践与摸索中,本科生创新创业工作已经形成了校级领导小组、院级领导小组和班级兴趣小组的三级管理模式,构建了大学生——专业教师——二级学院——学校四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作品选拔、作品指导、作品培育的工作体系,推行“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分类指导,整体提高”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各学院也相应成立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本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串起二级链,提高科研素养
启动宣传(始于动员大会)——项目申报——项目审核、立项——项目研究——中期检查——项目答辩、结项——表彰大会(暨动员大会),这是一个闭合的培植链,这个培植链是一年一度的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实施的轨迹。对于一级培育链的优秀产品、具有一定价值的项目,经过导师团队的重点筛选,就会被输往二级培植链,加入结项当年的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周期,继续给予经费支持并联系专家教授结对指导,进行深入研究。走出二级培植链的项目参与者,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信心之后,便可以走向一级擂台,申请君政基金项目、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和社会社团类的科研项目、参加兰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实现三级跳,跃升科研梦想
当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达到一定面上的普及覆盖之后,学校就开始想办法在“点”上做文章,培育精品项目,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举办好兰州大学自己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利用好“挑战杯”全国竞赛,让优秀的作品和团队在挑战杯的擂台上实现三级跳,完成创新创业计划从量到质的转变。 经过一级擂台的实战演习,近年来我校在“二级跳”和“三级跳”中都有突破性的进步。在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世园会”专项竞赛三等奖1个,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一张网、二级培植链、三级跳”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格局已经形成,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了我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挖掘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青年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