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一线报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访谈 > 一线报道
西南交通大学实质性开启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新阶段
添加日期:2013/3/13 13:58:30   浏览次数:1105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为深入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西南交通大学在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中,深入落实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适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首创“1+2+1”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携手藏大成立“联合培养本科生示范基地”,致力于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富有高原特色的西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新时期西藏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

  ——以“1+2+1”项目,开辟急需人才联合培养“试验田”。上一轮对口支援工作中,学校帮助西藏大学建成了工学院,开办了9个本科、1个硕士(1级)、1个博士(2级)工科专业,先后培养了1726名工科学生,并建设了5个工科实验室和2个研发中心,为西藏大学走出一条具有特殊性、符合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办学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1月,学校在以往帮助西藏大学实现工科建设、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工科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建设“零的突破”基础上,与藏大签署了第二轮对口支援协议,突破藏大现有办学条件限制,以支撑“美丽西藏”建设为目标,确立了“探索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试验田”的全新对口支援内容;经过反复沟通、深入研究,2012年9月双方在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示范基地”,举行了首届联合培养“1+2+1”本科生班开班典礼。该班采用“1+2+1”模式进行培养,即:学生第一、四年在西藏大学工学院就读,第二、三年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学习;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藏大颁发,并注明两校联合培养。首批藏大30名本科生包括21名藏族、9名汉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日喀则、拉萨、林芝和山南地区(含13名特困生),目前均已圆满完成了我校2012年下半学年各项学习任务,考试情况良好。

  ——以“高原”特色,定制人才培养与管理“新方案”。一是培养方案由两校“量身定制”,根据藏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与发展条件,结合藏大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功底,从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师资配备、实践实习、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兼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分阶段培养方案;二是培养方式实行“单独组班”,学校改变以往接受藏大学生来校插班的“零散”培养方式,在国内率先推行“单独组班”对“1+2+1”项目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培养;三是日常管理采用“双班主任制”,两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定期会晤,研究并及时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由藏大派一位藏族班主任、我校派一位汉族班主任共同负责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保障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奖助学金管理、图书资源借阅、食宿统筹管理等工作顺利开展和无缝对接。

  ——以“五位一体”机制,确保联合培养工作“高质量”。学校针对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对口支援教育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以“五位一体”机制确保“1+2+1”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优质生源选拔机制,藏大在学生大一入学期间即做好联合培养的遴选工作,制定选拔标准,重点选拔、优中选优;二是一流学科支撑机制,学校首先在始终保持全国排名前列的传统优势学科——交通运输学科中开展联合培养,集中学科专业力量,确保首批30名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藏区交通领域规划设计、咨询管理、技术开发等工作,成为藏区交通事业发展的技术骨干、领军人才,打造联合培养品牌;三是骨干师资授课机制,建立以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为主的优秀师资队伍担任主要教学工作,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四是高水平实验室开放机制,学校向藏大学生开放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支持、辅导学生参加国内外高级别学术竞赛;五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学校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及与各大铁路局、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联合建立的众多校外实习基地,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学校与藏大正分别与青藏铁路公司、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深入沟通,探索将行业企业、教育行政单位引入“1+2+1”联合培养工作当中,针对藏区发展需求、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拓展“选拔、培养、实习、就业”的贯通式合作机制,大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丰富“1+2+1”联合培养内涵并加以推广,实质性开启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新阶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