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学术交流
北京市以“一体四融五同频”育人体系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添加日期:2025/10/14 13:15:04   浏览次数:6   文章来源:教育部   加入收藏

 

北京市以“一体四融五同频”育人体系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教育部简报〔2025〕第31期

  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首善标准落实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统筹推进体制创新、机制优化、资源联动、力量集成,全力打造“一体四融五同频”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全域协同,构建育人主体“一体”格局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政、校、家、社等育人主体一体联动、同题共答,凝聚育人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政课建设,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学校党建思政、学生心理健康等重要议题,高位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发挥教育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议事协调作用,统筹市级部门制定《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标准》《贯彻落实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任务》等政策文件,汇聚立德树人强大合力。深入落实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和市领导上讲台讲思政课机制,推动立德树人走深走实。

  (二)强化政策引领。印发《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出18个重点工程和18个重要改革项目,以立德树人引领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印发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文件,分领域明确不同主体立德树人职责,着力构建政、校、家、社协作体系。系统实施协同机制建设、家庭教育促进、家校伴随成长、社会资源汇聚、协同能力提质、科技赋能助力等“6大工程”,推动16个区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全部高校开设“家长学校”,逐步建立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的立德树人机制。研制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标准、管理办法,高质量建设120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化、精细化。

  (三)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主动设置议题,联合主流媒体深入宣传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理念、做法成效,精心打造《老师请回答》教育节目,依托主流媒体开设“教育圆桌”专栏,组织教育专家录制并推出《师说》系列访谈片,发布117条家校协同动漫短视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众化传播科学育人知识,提升家庭教育实效。开展“重家教 树家风 传美德 共育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家庭教育大讲堂”、家庭教育主题班队会等特色项目,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

  二、强化贯通联动,打造育人环节“四融”模式

  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核心课程,推动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

  (一)坚持以智育德。构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五大体系”,建设思政课“金课”课程库、实践案例库、教学素材库、教师数据库,打造《超级思政课》电视节目,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遴选42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2所课程思政先行校,加快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修订《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完善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路径,推动各门课程与德育教学同向同行。

  (二)推动以体化德。打造“冠军说”思政教育品牌,组织世界冠军讲授体育“大思政课”,将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热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组织举办31项、3000余场大中小学体育赛事,“班超”联赛辐射带动百万人次,着力增强学生毅力品质。

  (三)促进以美润德。开设“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大思政课,编排沉浸式音乐剧《聂耳的歌》、场景式思政课《烽火梨园》等文艺作品,引导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悟思想伟力。推进“‘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大思政课”、“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展示、“美育芳草”系列活动,展演《大钊先生》《陕北公学》等校园原创文化精品,以美育浸润百万学生。

  (四)实施以劳促德。打造“北京工人大思政课”品牌,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发布20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专题课程,引导学生在劳模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建强3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指导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验学校、研究学校将德育元素融入日常劳动教育,探索形成劳动教育新模式。

  三、强化系统集成,健全育人要素“五同频”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立德树人场域、载体、资源、力量、方式等关键要素均衡发展、同频共振,提升育人成效。

  (一)拓展育人场域。坚持课内课外一体,持续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打造“新时代首都伟大变革与成就”教学案例库,高标准建设2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推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组织9000余名师生服务保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参与国家盛典中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推动校内校外衔接,指导海淀区、怀柔区、平谷区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持续开展“千人百村”“中关村开学季”“百年聚力 百校同行”实践育人活动,为20余万名大学生创造校外成长空间。制作校园微短剧《青春不散场》,开展“青春华章”网络育人活动,支持高校联合媒体开设“人大观澜”等网络专栏,组建“首都教育”“京晓思”“鲸鱼视界”网络矩阵,强化校园网络正能量资源供给,建强网络育人阵地。

  (二)丰富育人载体。推动社区育人,指导92所在京高校全部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思政工作队伍等工作力量常驻社区,试点建设校园“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第一时间响应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实施典礼育人,连续15年开展“新生引航工程”教育活动,精心制作新生教育系列微电影《点名》,组织高校领导上好“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邀请大国工匠、时代先锋等先进人物进校园讲述新时代伟大变革故事,将重要典礼打造为立德树人生动课堂。

  (三)集成育人资源。用好古都文化资源,依托北京中轴线、大运河文化带等打造实景课堂,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运河思政”等品牌活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政教育搬进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以“共演一出戏”方式深化育人成效。开发京味文化资源,发动100多支学生文艺小分队开展“快闪京城老字号”活动,组织200多个学生党支部依托红色“1+1”活动助力胡同文化发展。集成创新文化资源,启动“爱北京·爱科创”行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之歌”“碧海壮歌”等系列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树牢科技报国信念。

  (四)建强育人力量。壮大工作力量,启动学校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年,推出“队伍配备行动”“素养提升行动”“评价改革行动”“共建共享行动”,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发展。培育专家力量,聚焦“大思政课”改革、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等重点任务,分类别组建专家委员会,凝聚专业力量推动改革创新。夯实保障力量,指导高校研究设计不同岗位育人职责清单并加强培训,为立德树人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新育人方式。坚持科技赋能,应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手段,推动“数字马院”建设,探索建立场景式“智慧课堂”、校地联动“双师课堂”,增强学生获得感。启动7个“京娃”智能体培育建设,上线“北极星”“师承万象”等教育大模型,支持高校开发思政智能体、心理健康教育智能体等技术工具,构建精准化育人体系。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行业文化有机融入育人体系,把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择业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