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如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等。
笔者认为,《指南》的出台蕴含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必将在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首先,《指南》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集思广益、长期研制的结晶。《指南》的研制工作历时六年,经历了五个阶段:文献研究、文本起草、效度检验、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和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几上几下,充分体现了研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广泛性,凝聚了整个研制团队大量的心血与智慧。
其次,《指南》彰显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的价值诉求,很好地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读文本后发现,“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着《指南》始终,让人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人文气息,这也是我对《指南》心怀好感的原因之一。
再次,《指南》不同于一般的政府文本,更不同于通常的行政法规,它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研制者从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指明了科学育人的实施路径,绝大部分建议不仅合理,而且皆有科学依据。如果家长和老师真能参照《指南》去做,当能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指南》是价值导向,是行动纲领,不是筛查优劣的“标尺”,也不是统一训练的“清单”。这也是《指南》区别于其他行政规定的地方。因此说,老师和家长不必将《指南》当做行政规定去执行,而应将其当做指导幼儿快乐成长的科普手册参考着去实施。
此刻,我担心的是,这么好的《指南》能否得到实施和贯彻落实,也就是说,《指南》的出台,能否纠正家长和教师的育儿理念,使他们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迷途。落实《指南》需要社会各方一起给力,会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遏止小学择校现象,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取缔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如此,《指南》才不会成一纸空文。(《绍兴教育》杂志社副主编 王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