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快讯
电子科技大学探索“普适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添加日期:2012/10/8 11:24:04   浏览次数:1111   文章来源: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两年前,钱泓裕还是大一学生。那一年,电子科技大学首次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这项高水平的国际大赛中夺冠,校机器人队成为众多学生仰望的对象。钱泓裕当时没想到,自己会进入 “最牛”的队伍。

  8月19日,2012年亚太机器人大赛国际决赛在香港落下帷幕,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再次夺冠,这是电子科技大学第二次夺冠,举校沸腾。

  2010年,电子科技大学提出了构建“普适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副校长朱宏说:“在电子科技大学,只要你有创新的想法,都能找到实践的平台”。

  

  ◆ 实现“零秒取物”

  这支在香港夺冠的队伍包括了来自五个学院的22名本科学生。队长宾明来自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担任教练的骆德渊副教授是他的老师,同时身为机电学院副院长。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第一次冲进国际赛八强。此后几年,电子科技大学就成了季军、冠军宝座上的“常客”。骆德渊认为,取胜法宝在于一个“新”字,“要有不可思议、大胆出奇的想法。”

  在赛后交流中,不少代表队还津津乐道于去年电子科技大学参赛时的“绝妙点子”。“比赛要求机器人在最短时间内从平台上取下3个烛台,其他学校都是机器人依次走到每个烛台前停止再取物,而我们的机器人在高速运动的同时一次性取下三个烛台,实现‘零秒取物’。”骆德渊一脸兴奋与自豪。

  为了找到制胜的妙点子,机器人队的同学们要花费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枯燥的方案讨论,再用整年的时间实现“几乎不能实现的方案”。”

  骆德渊说:“机器人比赛和体育竞技赛一样,容不得半点失误,小组赛如果被淘汰,就没有夺冠的希望了。”为此,所有的机器人制作、调试环节务必做到精准,骆德渊的要求是苛刻的,“电路板做好了,首先在地上摔20次,没坏,才算合格。”

  今年,总决赛在香港鸣锣开赛,赛事主题“平安大吉”借鉴了香港的地域文化特色“抢包山”,参赛队员将指挥机器人通过小桥和隧道,登岛、爬“包山”,夺取“平安包”。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凭借自己的“新”与“精准”一举夺冠,取胜并非来自偶然。

  

  ◆ 每年1000名同学参与机器人大赛

  两年前,宾明和钱泓裕与“机器人队”没有交集。2011年,一年一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巡线机器人大赛照例举行,宾明在比赛中脱颖而出。钱泓裕没有参加巡线机器人大赛,却因感兴趣参加了随后的方案征集大赛,取得进入校机器人队的资格。

  经多轮筛选和双向选择,最后代表学校参赛的机器人队只有二十几人,但宾明说:“每年全校有300多支队伍参加巡线机器人大赛,大约1000名同学都会参与进来。”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余魅说,学校提出“普适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目标之一就是“努力使每一个在校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都有机会参加至少一次或一类科技创新活动。”

  2009年起,电子科技大学开始举办以学院学生科协为参与主体的“一院一赛”活动,巡线机器人大赛就属于机电学院的“王牌”赛事。据统计,每一年全校范围内各学院面向全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多达30余项,参加各学院“一院一赛”活动的学生累计达2.5万余人次。

  “从2010年开始,除了有企业赞助外的校内所有竞赛都没有奖金,我们只给学生学分、证书,还有荣誉。”余魅说,尽管如此,学生对于校内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依然高涨。

  2001年以来,电子科技大学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建立了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下设电子设计、机器人、汽车电子设计、嵌入式、ACM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六大学生创新中心。基地全天开放,学生自主管理,在相关课程组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训练,每一年进创新基地参加训练的学生累计达到2万余人次。

  

  ◆ 把重大学科竞赛纳入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普适性”,电子科技大学还将国际国内重大学科竞赛纳入了课程体系。目前,依托各类重大学科竞赛建立的公选课程共有20余门,并已经或准备出版相应系列教材。

  例如,针对电子设计竞赛,课程组开设了包括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最小系统设计与应用、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三门课程;针对机器人大赛开设了机器人入门、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机器人竞赛专题讲座三门课程等等。

  据余魅介绍,每门课程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训,分不同层次,学生每通过一个层次的学习可获相应学分,并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到2015年,学校重大的八大学科竞赛都将建立起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及出版相应教材,每年,学生参与面将达到50%。

  秋季新学期,宾明和钱泓裕升入大四,他们作为课程组的助教,正在筹备校机器人队下一届队员的招新。对于他们来说,在机器人队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术,还有独到而勇于创新的思维、视角。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