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启动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形式、内容和管理,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课程设置。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按年级、学科、需要分级分类实施,明确大学生入学第一周内,必须开展安全集中教育,每学期应安排不少于2学时的集中安全教育。鼓励高校在选修课程中积极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逐步将安全教育课列入大学生基础必修课,并落实相应学分。将制作安全教育视频教材,建立安全教育在线教育平台。
充实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利用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为教学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落实教学所需书面、录音录像、实训器材等教学工具和场所,积极制作教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和配套材料,探索案例教育和自我教育新途径,鼓励各高校积极开展校本安全教育教材开发。
强化师资队伍。将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般性、通识性的安全教育教师纳入思政教师系列。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社会参与”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双岗双职”复合师资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师培训等活动。
健全考核评价。从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两方面检验教学绩效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市统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标准化通识考试,明确参试人数须达到应试人数的100%、通过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建立“六个一”工程平台。包括一个开放的网上课程、一个供练习的题库、一个基于PC端的标准化练习和考试系统、一个基于智能化手机的标准化练习和考试系统、一本切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开展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进一步丰富、充实大学生安全教育、评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