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12月7日至11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河南省申报的20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在对河南省申报材料严格审核的基础上进行的。
督导检查组分7个小组对河南省的20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137所,其中小学62所,初中5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教学点7个,特殊教育学校7所。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80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10718份,回收有效问卷10656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
督导检查组对20个县(市、区)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河南省2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河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10项核心指标。督导检查组对河南省20个县(市、区)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详见表1)。
表1 河南省2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doc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差异也越小,即学校间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结果:20个县(市、区)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36至0.65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3至0.526之间(详见表2)。
表2 河南省20个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doc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河南省根据实际,在本省实施办法中设置了17项指标。核查结果:20个县(市、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均在88.5至96.5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详见表3)。
表3 河南省20个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汇总表.doc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河南省对20个县(市、区)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结合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河南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20个县(市、区)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河南省20个县(市、区)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河南省各级政府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努力克服穷省办大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困难,积极进取,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创新实践,继去年18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后,今年又有20个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一)建立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政府责任
河南省从2007年起,即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部署。
一是明确思路、整体规划。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提出了“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了“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师资力量均衡配置”两个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20个县(市、区)都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实施步骤。舞钢市编制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发展理念和持续推进态势。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河南省及20个县(市、区)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政府责任考核目标。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任务、相关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省政府连续召开了4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现场会,省教育厅及有关部门对各地相关规划进行了指导和审核。今年又调整了全省规划进度,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各市、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亲自抓,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
三是强化督导、创优评先。河南省重视加强教育督导,制定了评估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按照省政府要求,各级督导部门开展了对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逐校评估和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对照标准、严格把关,查找问题、以评促建,公示通报、督促整改。仅在今年省级督导评估验收后,各县(市、区)在整改工作中即追补资金近6亿元。夏邑县配备了16人的督导机构,通过责任督学全覆盖、开展“千里百校督导”、对每一所学校和教学点、对每一项指标督导检查全覆盖,建立问题档案,录像通报曝光,跟踪回访复查,督促整改到位。2008年,全省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评选制度,两年一评,每次20个左右,对先进县奖励资金8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河南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努力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连续3年占公共财政总支的20%以上。2013年秋季开始,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近三年,20个县(市、区)投入义务教育48.1亿元,保障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的顺利实施。
早在2007年省政府印发的意见中,即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任务,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基础,以薄弱学校改造和城镇学校建设为两个重点,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机制。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制订了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两次部署中小学布局调整。最近省政府又专门印发文件,把实施城镇扩容建设工程、努力解决“大班额”问题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要求各地制订五年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几年来,还相继实施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区中小学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20个县(市、区)近三年义务教育新增校舍面积285万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地面积379万平方米,新增实验室2900多个,新增教学仪器设备5.3亿元,新增图书930万册,新增计算机5.5万台。巩义市、襄城县在科学研究、充分论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调整学校布局,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效益。内乡县、林州市、夏邑县新建改扩建力度大,新增校舍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济源市自2000年以来,在市区新建了10所中小学校,并对10余所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在乡镇所在地建设了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平舆县投资3.31亿元,在城区新建、改扩建了22所学校。郾城区先后投入资金4.07亿元,重点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校建等“六大工程”。栾川县实行了县直部门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建设制度,三年投入校建资金4.7亿元,使山区学校面貌得到彻底改变。焦作市中站区、中牟县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为每名一线教师配备了备课计算机。博爱县、义马市三年来分别投入3300、238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装备建设,“班班通”广泛覆盖,为实现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数字平台。
(三)注重改革创新,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改革试点省,按照国家部署,结合本省实际,全省积极开展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专门通知,提出了试点、总结、推广几个步骤,明确任务目标,框定五个领域,采取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综合改革和单项突破相结合的办法,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激发活力,努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项改革中,首要任务就是推进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实施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在试点单位、并推广到全省范围普遍开展,在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强弱联合、整合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个县(市、区)均根据实际,探索实践了多种模式的联盟办学体制改革。长葛市、襄城县实施了名校带动战略,通过采取集团办学、强弱联合、城乡一体、结对帮扶等模式,带动薄弱学校;郾城区、临颍县、舞阳县实行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管理、捆绑考核的帮扶机制;博爱县组织5所城区学校与6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合并,近三年来为城区学校分流了2000多人。通过联盟办学和城乡帮扶,快速提高了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河南省注重扶持民办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促进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达到169万人,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2.8%。20个县(市、区)均举办了不同数量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在城镇和中心城区,在现阶段,不仅缓解了公办义务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义务教育的需求,更为缓解城区新增入学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河南省及20个县(市、区)注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将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任务,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师补充、培训、交流和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新教师补充机制。河南省重视加强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从2009年以来,在实施国家特岗教师计划的同时,由省财政每年安排经费3.75亿元,实施了省级特岗教师计划,每年招聘国家、省级特岗教师各5000名,截止目前,全省已招聘6.4万名,重点补充农村学校中紧缺学科。20个县(市、区)均加大教师补充力度,近三年新补充教师8400名,其中,内乡县、平舆县、林州市、长葛市等新补充教师达1000名左右。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河南省在落实“国培计划”的同时,实施了“省培计划”。自2010年以来累计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亿多元,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通过多种方式,培训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39万多人次。有力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舞钢市依托教育部项目,大力开展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活动,分两期培训农村专兼职体育教师326人次,并编写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学用书。中牟县全员培训教师1.12万人次,占全县在岗教师总数的133%,培养和选拔省、市级骨干教师650名,县级学科首席教师98人。虞城县关注骨干教师培训和高学历培训,三年来,派往教育理念先进地区学习的教师达4600人。
三是加强校长和教师交流。河南省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全省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联席办公室会议制度,推动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每年组织3000名教师到贫困县支教。舞阳县每年从城镇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各乡镇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县城学校“以教代训”。今年,睢县有320名县直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492名农村学校教师到县直学校挂岗学习,全县共轮岗交流中心学校校长15人次;尉氏县成立了11个名师工作室、10个名校长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送课下乡、专项研讨等活动推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四是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河南省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教师的待遇,规定农村男教师年满55周岁,女教师年满50周岁,并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直接参评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各县(市、区)都按不同标准落实了对农村教师倾斜的有关政策。巩义市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160-7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中牟县的标准为220-550元。内乡县每年投入473万元对农村教师实行生活补贴。夏邑县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县政府无偿提供土地,教师自筹自建,为1200多名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并在全县开展了“优秀乡村教师”和“优秀支教教师”评选活动。
(五)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特殊群体入学
河南省坚持教育公平,全面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个县(市、区)认真落实要求,建立相关制度,多形式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河南省是外出务工人口大省,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占在校生的22%。全省上下将落实留守儿童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提出“基础设施、营养状况、交通需求”三个优先保障的原则。20个县(市、区)普遍建立了教师联系帮扶制度、安全教育管理和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制度,逐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体系。睢县采取开设关爱热线、亲情电话、留守妈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措施。临颍县、舞阳县、漯河市郾城区等地方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采取“代理家长”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帮助。
二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20个县(市、区)坚持“两为主”的原则,完善服务,减化手续,努力实现进城务工子女“应入尽入”。各接收学校将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编班、统一安排教学、统一组织活动,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三是加快发展特殊教育。近年来,河南省先后投资近5亿元,新建特殊教育学校27所,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87所,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都有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目标。强化特殊教育经费师资保障。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实行了免费食宿制度,一些学校还向学生发放了交通补助。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配备标准和工资待遇得到了较好落实。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四是做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河南省认真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政策,2013年全省安排义务教育资助资金24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10万人次。2014年,又将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省有26个县、约252万学生受益。义马市出台了帮困助学专项救助实施方案,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积极开展帮困助学活动,每年对贫困学生资助资金达150万。平舆县开展领导关爱帮扶孤儿活动,620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深入学校“认亲”,结对帮扶学生孤儿830多名,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目前,全省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
(六)促进内涵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河南省及20个县(市、区)坚持一手抓资源配置均衡,一手抓管理和质量提升,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升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内涵发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十不准》,明确了招生编班、课程开设、作业布置、作息安排、考试评价、教育教学等基本管理要求,二是广泛开展中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并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体育、艺术群体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健康、合作、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三是广泛开展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采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中考招生工作。四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减负增效”。五是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办学特色。六是重视中小学安全工作,开展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焦作市中站区向社会公布全区中小学校分布及招生区域图,真正实现了阳光招生、公平招生,实行阳光编班,通过电脑派位、现场公示实现班级生源均衡。虞城县通过按标准班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等措施,规范城区学校招生,促使城区学校自觉限制班额。栾川县制作了办学行为10项规定公示牌,对学生每天作业布置情况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临颍县建有校园足球基地101个,足球队348支,常年参训学生5000多人,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县。济源市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物、地理5科的加试或结业成绩计入中招总成绩。睢县、博爱县坚持开展“高效课堂”擂台赛活动和“高效课堂示范校”创建活动。长葛市、襄城县积极开展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尉氏县以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特色学校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生态校园”、“文化校园”,涌现出一批特色办学的“名片”和“亮点”。巩义市以“书香校园、校本教研、家长学校、特色建设”为核心,创建特色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教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巩义市、义马市2011年没有做到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巩义市、义马市、平舆县、尉氏县、郾城区、济源市等义务教育费附加未能足额征收和拨付。尽管各县(市、区)已安排了追补,但仍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办学条件存在薄弱环节。城市学校建设步伐仍不能满足新增人口入学需求,规模过大、班额过大、面积不足的问题在各县(市、区)较为普遍。尉氏县、舞阳县等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不达标学校比例偏高。巩义市、漯河市郾城区、舞阳县等大班额问题突出。部分县农村学校校园环境差,仪器设备和图书陈旧,生活条件不尽完善,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不足。内乡县、平舆县等在生均体育运动场馆、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等单项指标上差异较大。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
各县(市、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农村学校音体美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不足,教师年龄老化,50岁以上教师比例过高;中牟县部分学校生师比不达标,教师数量不足。平舆县、济源市等在教师教师队伍几个单项指标上差异系数过大,教师在校际配置上仍不均衡。一些县教师培训经费未足额拨付使用。
四、督导意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河南省及20个县(市、区)要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认真查找问题,研究相应对策,切实加以整改。同时要举一反三,对其他尚未达标县(市、区)加强过程指导。
一是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国家“三个增长”及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要求,一方面,有关县(市、区)要确保追补资金合理安排并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各地均应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坚持雪中送炭,优先投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要进一步落实好省级有关工作部署,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要对应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及人口变动趋势做好生源预测和学校布局调整,要按照国家和省定办学基本标准,一方面积极扩充中心城区教育容量,满足新增入学需求,另一方面努力办好农村学校、特别是城区周边学校,逐步缓解中心城区的入学压力。要坚持“抬高底部”,把薄弱学校改造作为重要任务,在农村办好每一所必须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对教学仪器、信息化设备、师生生活条件方面的缺口,要及时予以补足。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落实“缺编即补”的要求,不断加大新教师补充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推进教师交流,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要积极解决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快速提升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要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课程改革和联盟办学为平台,加强校长和教师专业化能力建设,培养名优校长和骨干教师,构建合理优质的教师梯队。
四是进一步完善持续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均衡水平。河南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深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不断完善持续推进机制,继续强化责任意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要对照备忘录和省政府规划目标要求,结合全省各地不同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加强分类指导,找准问题,一县一策,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已经达标的地方要保持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水平;未达标的地方要强化目标责任,及早谋划实施。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均衡监测和复查整改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保质保量如期实现。
督导检查结束后,请河南省进一步研究,及时布置整改工作,在三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