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1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出督导组,深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会泽县,对鲁甸“8·03”地震灾区学校开学、师生安全过冬保障及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并于19日向云南省反馈了督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鲁甸“8·03”地震灾区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专项督导的反馈意见》(国教督办函〔2014〕16号),云南省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要求高度重视督导意见,切实抓好整改落实。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一)全力排除学校危房。按照“不留盲点、不留死角”的要求,对灾区震损校舍进行逐校、逐项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地震发生以来,通过省、市、县、区工作组督查和学校自查,昭通市、曲靖市共排查出安全隐患40570个(件),制定整改措施197项,拆除D级危房27.32万平方米。
(二)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一是采取由环卫部门定时抽排和聘请人员抽排等方式,着力解决板房学校厕所排污问题。其中,小河镇中学厕所排污问题已在国庆节期间整改完毕,龙头山镇中学厕所每隔2天由县环卫站排污车辆定时进行抽排。二是每天开展校园环境消毒,严格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全面实行晨检制度,并对每天的晨检情况予以公布,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三是针对学校提供公用水杯给学生喝水易引发交叉感染的问题,灾区各学校为每名寄宿学生配备了脸盆、毛巾、口杯、牙刷、碗筷等生活用品,最大限度避免传染性疾病传播。四是强化“完善一个系统、健全三个台账、强化四个公示、落实五个记录”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加强食堂消毒管理,在食堂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语,强化食堂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严把食品安全关。
(三)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一是按照要求为板房学校配备消防器材,坚决杜绝师生在板房校舍内私拉电线、私自使用电热毯等电器。二是在校园内危险区域、施工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拉起警戒线。三是对学校锅炉等压力容器进行定期检验,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四是灾区学校相继组织开展了防地震、防火灾等应急演练。截至10月15日,共为灾区617所学校安装消防器械17900套,开展防地震、防火灾应急演练7920余次,开展安全知识和公益讲座1700余场次。
(四)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在灾区学校附近新设置973条减速带,在学生往返途中有地质灾害的地方和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路段设置3730余块警示牌,并要求学生不在道路上追逐打闹、玩耍嬉戏,沿道路边缘小心行走。同时,积极争取学生家长支持,对上下学路途较远、年龄较小的学生,要求家长尽量安排接送。
(五)加大安全教育力度。通过全校集会、升旗仪式、家长会、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班校报等形式,对灾区师生开展交通、防火、防水、防毒、防电、防盗、防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不断强化和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社工、心理疏导专业团队、壹基金工作人员、医疗专家以及志愿者对灾区学生进行震后心理援助。截至10月15日,共开展心理疏导70000余次,开办安全知识讲座1000余场。
二、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条件保障
为解决灾区学生上课拥挤和音、体、美等课程无法开设的问题,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为灾区学校增加搭建板房。截至10月15日,共为灾区学校新增搭建板房1.7万平方米,正在搭建的还有1.58万平方米。同时,针对灾区的气候状况和即将全面进入寒冷天气的实际,及时对部分帐篷学校进行更换和调整。通过努力,灾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与开学时相比有较明显的改善。
三、切实改善师生生活条件
一是积极筹集资金,解决寄宿制学生的被褥问题。截至10月15日,震区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对震区海拔2000米以上寄宿制学校学生,每人增加1床棉被。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发过冬衣服,目前,已为灾区学生温暖过冬做好了充分准备。二是为灾区学校配备20600余台饮水器和3100余个保温桶,解决学生饮水问题。同时,组织卫生防疫部门定期到学校抽查,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学生“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防疾病”,切实保障学生饮食安全。三是通过扩建厕所、调整上下课时间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灾区学校厕所蹲位不足的问题。
四、切实保证师生安全过冬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云南省制定了《鲁甸6.5级地震受灾学校学生温暖过冬救助方案》,明确对地震烈度8度及以上区域,在板房内上学或在板房内寄宿的学生,以及在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冷凉地区板房内上学或在板房内寄宿的学生,实施“四个一”工程,为符合救助条件的每位学生提供“一床被子、一套保暖内衣、一件防寒服、一双保暖鞋”,确保灾区学生温暖过冬。目前,灾区各县、区正统筹各方资金,开展物资采购、发放等工作。其中,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已发放防寒服3000套、保暖内衣10000套;曲靖市会泽县已完成对全县灾区学校学生安全过冬所需棉被、棉衣的统计,目前正多方积极筹措资金,抓紧采购,并在认真落实“两操一课”(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基础上,指导学校开展体育运动、课间活动等,全面增强学生体质。
五、科学制定恢复重建规划
为科学制定鲁甸“8?03”地震灾区学校恢复重建规划,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开展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按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的工作要求,结合云南实际,确定了“以恢复为基础、以振兴为主题、以发展为目标”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提出了把鲁甸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成为示范区和模范区的目标。
(一)科学做好学校布局规划。一是立足长远、优化布局。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城镇化发展要求,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优化学校布局。普通高中原则上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就近入学与相对集中相结合,人口稀少的乡镇考虑将闲置校舍改建为幼儿园,或在小学附设幼儿班,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二是合理建设、避免浪费。依托薄弱学校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按照现行中小学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严禁盲目超标准建设,避免华而不实和闲置浪费。三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恢复重建过程中,重点支持极重灾区、重灾区学校建设,同时,因地制宜规划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努力改善灾区教职工工作和基本生活条件。
(二)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进行规划。昭通、曲靖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学校校点多、分布散、规模小。云南省在认真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基础上,对照《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等规范,扎实做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工作。同时,鉴于昭通、曲靖两地目前正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地震高发的风险极大,在恢复重建中已考虑运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校舍抗震设防标准。
(三)全力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注重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镇化推进相衔接,同时,针对昭通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此次规划制定过程中,把昭通学院和昭通市职教中心纳入规划,进一步改善当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尽管前期整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灾区经济社会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实际,学校恢复重建、改善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条件等无法在短期内全部解决,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下一步,云南省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的整改要求,坚持“一手抓整改落实,一手抓促进发展”,继续做好鲁甸“8·03”地震灾区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