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教育新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站内文章 > 教育新闻
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区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专项督导报告
添加日期:2014/11/17 2:52:19   浏览次数:776   文章来源:国家素质教育网   加入收藏

  根据《教育督导条例》和《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暂行办法》有关要求,9月15日至1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出由国家督学和有关专家组成的督导组,对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区学校进行专项督查。

  一、督查工作情况

  督查组请各受灾县以校为单位详细统计了损失情况,全面了解存在的问题,在认真研究分析灾情和相关书面材料后,分为三个小组,由国家督学牵头,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会泽县等地震受灾严重的地区,实地查看了10个受灾乡镇的31所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涉及县城、乡镇、农村不同区域。督查期间,同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共发放并回收学生问卷456份、校长和教师问卷168份。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均及时向学校和管理部门指出,对涉及安全类重大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二、灾区学校按时开学

  根据云南省教育行政部门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曲靖市会泽县549所学校受损,其中8782平方米校舍倒塌,65万平方米校舍成为危房,25万学生上学受到影响。

  8月底前,231所需要搭建板房的学校完成了板房搭建工作,共计2598间、11.24万平方米,549所受灾学校配备了教育教学、师生学习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和设备。

  9月1日,所有教师提前到岗,所有学生按时到校,所有教材及时发放。

  开学以来,所有灾区学校营养餐及时供应,所有寄宿制学生在校住宿,师生学习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从实地督导情况看,灾区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疏导、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资助工作,认真做好消防、卫生、防疫以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学生因灾辍学,学校管理比较规范,教学秩序井然,教师兢兢业业,学生情绪稳定,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调查问卷显示,95%的教师认为学校配齐了课桌椅,100%的教师认为学校配齐了学生课本,81%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教学秩序井然;92%的学生表示在学校能够喝到热水,91%的学生中午在学校吃营养餐,79%的学生认为食堂(伙房)干净。

  督导组认为,此次地震灾情严重,受灾范围广,灾区学校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按时、顺利开学,这在抗震救灾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抗震救灾工作卓有成效,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督查中接触到的学生、教师、家长和地方教育部门,普遍怀有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三、主要问题

  从地震灾害发生到学校完成恢复重建,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从保证过渡期间教育教学活动基本正常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一些学校存在安全隐患。地震发生后,有些学校的D级危房没有及时拆除,个别学校甚至仍在使用,危及师生安全;有的学校危房拆除后,瓦砾垃圾没有清理干净,设置的警戒线不能有效防止学生靠近;有的学校临时厕所排污不及时;部分学校为没带水杯的学生提供公用水杯,学生交叉使用,疾病传染风险增大,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很多学校沿线道路狭窄、车流量大、车速较快,学生上下学不安全。个别学校学生宿舍成了危房,寄宿生改为走读,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上下学单程需要走2小时左右的山路,沿路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过往车辆多,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问卷调查也显示,排在教师最担心问题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76%),学校周边环境安全问题(66%),学校校舍安全问题(64%)。35%的学生特别担心上下学路上不安全。

  (二)教学条件不足。临时搭建的板房面积,主要是按上学期学生人数测算的,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把子女也带回来上学,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不少学校缺少足够的教室和教师,大班额现象突出,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不少学校缺少功能性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小学科学、初中理化生的实验课难以正常开展。调查问卷显示,61%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仪器设备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29%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地震灾难导致少数学生失去亲人,成为孤儿或单孤,心灵上受到伤害,调查问卷显示,51%的教师对此表示担心,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业支持。

  (三)生活条件艰苦。有些学生只在学校吃一顿午餐(营养餐),在家早饭或晚饭不能保障;少数学校缺少加热设备,师生的饮用水和生活热水供应不足;一些学校厕所蹲位难以满足师生需求,课间排队时间长;有的板房宿舍下雨时漏水;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普遍拥挤,有的学校每间宿舍超过了20人,有一所小学244名寄宿生只有112个床位和160条被子,存在两名学生挤一张床的现象。 

  (四)安全过冬仍面临问题。地震灾区基本为高寒地区,冬季较为寒冷,尤其是活动板房和帐篷保暖性能较差。一些学校学生缺少棉衣、寄宿制学生缺少棉被。调查问卷显示, 84%的教师认为师生安全过冬缺少取暖设备,58%的教师认为缺少棉衣,46%的教师认为缺少棉被;73%的学生认为过冬缺少取暖设备,58%的学生认为缺少棉衣;72%的学生最担心冬天教室冷。

  (五)恢复重建前期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受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制约,一些学校恢复重建选址面临困难,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学校恢复重建规划,灾后重建前期工作进展相对滞后,要在2015年8月前完成学校恢复重建任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四、督导意见

  灾区学校不同于一般学校,灾区学生不同于一般学生,需要给予特殊关照。

  (一)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主管部门要根据过渡期学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要加大排查力度,责令学校立即停止使用D级危房,妥善处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创造良好校园环境;灾区学校要加强监管,防止因疫情或食品不洁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要加强对校园周边、活动板房、帐篷教室用电、取暖、用火的管理,防止安全事故。要加强对学校附近道路交通的管理,对于上学路途远、年龄小的学生,要尽可能安排教师或家长接送学生上下学,确保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特殊环境下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

  (二)加强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建议为学校适当增建板房、购置必要教学设备,想方设法配齐配足师资,尽快解决校舍不足、师资不足、班额过大等问题,努力使每一名灾区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三)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建议尽快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增加必要的床位,购置床铺、被褥,改善师生住宿条件,尽可能安排上学路途远、年龄小的学生住校,保证有生活老师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照顾;二是添置加热设备(电热水器),为师生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和生活热水;三是新建一批厕所,解决学校厕所蹲位紧张的问题。

  (四)保证师生安全过冬。建议尽快核实棉被、棉衣等过冬物资需求量,及早组织采购并配发到灾区学校,为师生添置御寒衣物、取暖设备和加热设备,确保师生温暖过冬。

  (五)科学规划,统筹做好教育恢复重建工作。要树立灾后重建民生优先、民生重建教育为重的理念,高度重视教育恢复重建工作。要加强对学校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统筹考虑灾后学校恢复重建、消除D级危房、薄弱学校改造等重大项目,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提升地震灾区学校办学条件。要将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尽可能全部纳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中,统筹考虑昭通学院等受灾学校重建和职业学校的异地重建,为灾区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源开发和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