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6月28日消息,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已基本完成排查鉴定、科学规划、分类分步改造等“三个规定动作”,并且实现了信息录入和全国联网。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已开工近3.5亿平方米,占规划改造的98%,占全国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近25%;已竣工3亿平方米,占规划改造的86%。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平均每年有1亿平方米的校舍竣工,相当于2008年一年新增校舍(1162万平方米)的8.6倍。校舍安全工程的成功实施体现了目的合理和程序正当的有序结合,为国家和地方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三年来,校舍安全工程的成功实施归功于有效的保障措施。首先,校舍安全工程被置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为实施这项工程,中央共安排专项资金280亿元,各地统筹落实工程资金3000多亿元,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要求之高在我国学校建设上尚数首次。其次,校舍安全工程得到了科学的规划和专业的支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积极为校舍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全国校安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地方调研,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制定了地方校安工程三年规划。最后,校舍安全工程确立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全国各地在教育建设项目管理上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也强化了监督和审查力度,发布了工程验收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并实施了阳光工程。全国校安办先后组织开展了60次督查,检查项目县163个、项目学校近500所,发出督办催办单142份。
校舍安全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校舍安全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体现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符合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校舍安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得到了行政、财政、规划和科研等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大力支持,并得到了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民主监督。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凝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方面校舍安全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孟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