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依托校园广播站,连续30年组织“春之声”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
思想内涵丰富,彰显时代主题。近年来,学校完成了“春之声”朗诵艺术晚会主题由自由命题向特定主题的转变。一是紧密结合重大现实事件,先后推出“中华诵?党在我心中”、“雷锋榜样树常青,北京精神蕴芳华”、“情系中国梦”等主题,弘扬时代主旋律。二是始终把握民族文化传承主线,于2009年承办“中华诵?首都大学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诵读晚会”,2010年7月承办 “中华诵?经典诵读晚会(七夕篇)”,在资源、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加深了师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艺术形式多元,展现深邃魅力。为使“朗诵”这一相对静态和素雅的艺术形式更富吸引力和观赏性,学校做了大量探索。一是以模式提升关注度,将朗诵比赛提升为每年“一赛事一晚会”,融入多种演绎形式,增强舞台表现力。二是以原创提升共鸣度,晚会鼓励参演人员多采用原创稿件,最大限度地引发了观众的心灵共鸣。其中,学校邀请校史专家、老教师、在校师生共同创作的诗歌《为了中华?为了爱》,已成为晚会的保留节目。三是以风格提升参与度,力推集体节目以增强舞台气势,由学生社团负责舞美环节以强化青春气息,同时还通过微博实时互动。
平台效应突出,建立长效机制。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活动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使其成为全校性的思想文化活动,并逐步向校外推广。一是将活动从广播站主办提升为多单位同办,形成了分管校领导挂帅,宣传部统筹,学工部、研工部、校工会、校团委、离退休工作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活动作为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党委宣传思想工作年度要点。二是将活动从学生主体拓展为师生同台,校内外师生、专家以及老同志同台表演,尤其是离退休老教师近年来连续参演,演员最高年龄73岁。三是将活动从校园品牌推广到多所大学,朗诵比赛和晚会多次邀请清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大学生共同参与,尝试搭建北京高校之间朗诵艺术交流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