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教育新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站内文章 > 教育新闻
晋中市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添加日期:2013/7/23 11:40:28   浏览次数:1016   文章来源:全国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入收藏

  山西省晋中市坚持以市统筹,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强势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呈现了一体化推进的态势。

  一、同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初步均衡

  1、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市、县两级合理规划,将布局调整与学校新改扩建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旧城改造结合。布局调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撤并“单师校”、取消复式教学为重点,适当保留了教学点;二是以创办寄宿制学校,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重点;三是以改造薄弱学校为重点,实现多村联合、规模办学。经过布局调整过程,新改扩建学校784所,占现有学校的80%,其中343所是寄宿制学校,占新建学校总数的44%。

  布局调整工作中创造出五种办学模式:以灵石县实行集中寄宿为代表的“以乡统管模式”;以左权、和顺两县实行县城寄宿学校的“以县统筹模式”;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多村联办模式”;“资源重组模式”和以介休市为代表的“学区一体化模式”。通过布局调整,全市中小学由1999年的3998所减少为985所。

  2、市、县两级合理统筹,稳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为落实建设10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千校达标”工程,开展了“标准化建设系列配套年”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经费2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调动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每年搞1-2个重点项目,例如标准化运动场建设、图书仪器配备、寄宿制学校暖气安装、课桌凳更新、食堂厕所改造、音体美器材补充、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装备、教育信息化攻坚、多媒体班班通建设等。全市所有县(区、市)完成教育城域网配套建设工程,实现了“校校通”。2011年全市城区和农村乡镇所在地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到2012年农村规模学校将基本实现“班班通”。 近五年用于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达6亿多元,

  另外,晋中还将校安工程作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近三年全市用于校舍标准化建设的资金达31亿元,是晋中有史以来学校建设力度最大、标准最高、质量最好的一个时期,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

  二、推进教师交流制度化,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初步均衡

  2008年以来,晋中市从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出发,按照以县统筹、因地制宜、均衡配置、合理流动的原则,组织安排交流和个人自愿交流相结合,学校岗位设置和核编定员相结合,教师队伍结构需要和学科结构需要相结合,积极推行干部和教师交流制度化。

  交流的具体规定是: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应实行定期交流;第二,县城学校教师在县城学校之间交流,农村学校教师在农村学校之间交流,逐步过渡到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交流;第三,交流教师必须完成一轮教学任务,即初中代完一轮课,小学分高、低段完成一轮教学任务,保证各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第四,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和县级以上模范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第五,中小学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满6年必须交流;第六,教师交流由县(区、市)教育局组织,每年交流的比例为专任教师总数的10%。

  在推进策略上,提出了“四种办法”。一是校级领导先行交流;二是人走关系动;三是人走关系留;四是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对口交流。

  在配套政策上,注重政策引导,对积极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评聘职称、评模评优、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注重“人性化”交流,提出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交流圈(即交流教师骑车一刻钟或半小时可以到家)的概念,减少交流教师的实际困难。

  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实现了从“被动交流”到“主动交流”,从“要我交流”到“我要交流”的转变,促进了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大缩小了校际办学差距。

  三、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制度。从2000年开始,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制度。到校指标比例从最初的5%逐年递增,今明两年为80%。到2013年将达到100%。

  享受到校指标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户口服务区范围内入学建籍,不存在“择校”现象;二是3年始终在所属初中校就读;三是不存在留级休学现象。这就意味着,三年后凡是当初上初一时“择校”的学生,没有资格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已经“择校”的初二、初三学生,2010年10月底以前返回划片范围内学校的,可以享受到校指标,为此,全市仅13所示范初中就有2308名学生“回流”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初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择校”热,使农村薄弱初中得到加强,少数“空壳”初中起死回生,初中生流失率大大下降。

  四、实行均衡编班、阳光编班,教育机会公平得到体现

  2010年全市统一要求、统一设计,以县为单位,全面实行均衡编班、阳光编班。

  县教育局组织所属学校,把学生信息输入电脑,实行电脑配位,随机编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强弱搭配,以班编组,班主任现场“抓阄”,确定所代班级。

  编班过程实行“三公开”,一是整个编班过程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媒体记者公开,并接受纪检、纠风部门全程监督;二是当场公开宣布学生编班花名;三是当场公开宣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花名。编班结果实行“三不动”,一是编班花名和任课教师花名公布后不得变动;二是未报到学生入班时不得变动班级;三是编班后,校际间学生不得变动,如因实际情况确需变动,必须由县(区、市)教育局根据相关学校的班级学位情况确定,并报市教育局审核备案。

  均衡编班、阳光编班,消除了实验班、关系班和大班额现象,促进了教育公平,增强了教育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山西省晋中市提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文件资料下载中心